最後火器坊又研究出了紙卷制的新引信,在卷制的過程中均勻的裹入火藥。這種紙質引信的一致效能極好,但又存在防潮性不佳導致的可靠性問題和強度不足容易折斷等一系列新問題。
雖然後來又採取了在表面塗抹蟲膠防潮和增加紙筒厚度等改進方案,可問題也一直無法完全解決。
最後,一名工匠想到了新的辦法,也就是金屬圓盤引信。
這種新的引信用一個刻有標尺的小空心金屬圓盤代表了原來的錐形木盾和紙質的引信,圓盤內裝有環狀的延時藥道,下面帶有帶螺紋的空心金屬管,安裝時直接旋入炮彈上的引信孔即可。
在設定起爆時間時,圓盤引信也不再需要切割引信的長度,而只需在圓盤上覆蓋圓形藥道的薄金屬上打一個小孔。
圓盤上有一至十五秒的延時刻度的遠射火炮用引信,也有一至五秒的短程和一至十秒的中程共三種不同規格的引信。所打的孔對應的刻度就是引信的精確起爆時間。
同時,由於圓形藥道的存在,即使引信朝向炮口的反方向,也不會發生火藥氣體將延時藥吹進彈體內部而發生早炸的事故。因此,圓盤引信和此前的各種延時引信相比可靠性和使用便捷性都大大增加了。
炮手根據炮長的要求在圓盤金屬引信上打了個孔,定好爆炸時間,然後把這枚和發射藥包一起固定在一起,帶有一個木頭底座的巨大炮彈,用鐵鉗夾起,幾個人抬著送入炮管。
如今九頭鳥繼火銃使用定裝彈後,火炮也同樣使用定裝彈藥。把發射藥包和炮彈綁在一起,並加了一個木頭底座,使得發炮效率大增,尤其是對於發射爆炸彈來說。在此之前,裝填爆破彈時,炮手們都要小心翼翼的注意再裝填時不要將彈丸的引信孔朝向炮膛內部;而在定裝炮彈出現之後,因為在包裝時即已將引信孔背向發射藥包,因此只要簡單的將藥包朝內裝入炮膛即可,這大大簡化了裝填步驟和提高了發射的安全性。
九頭鳥在火器使用方面,其實已經達到了西方軍事強國的水平。
而他們的敵人。清軍剛學會築紅夷炮也不過幾年時間而已,只有當大軍出動之時,才會攜帶紅夷大炮,如青泥窪這樣的小城。既無大炮守城,也無應付大炮攻城的經驗。
他們還是採用傳統的作戰方式,進攻靠的是騎射加火炮掩護,而守城,甚至還遠不如十幾年前的明軍水平。
“這一炮。將讓韃子真正明白什麼叫全新的戰爭方式。”
一番準備之後,重炮轟響,四十八斤重的爆炸彈呼嘯著飛出炮膛,猶如一顆流星般砸向青泥窪城。
城頭上,一群拖著豬尾巴的清軍士兵聽著那尖銳的呼嘯聲,看著直轟而來的巨大炮彈,全都不約而同的跪了下來,他們親吻著腳下的城磚。
“天神啊,請饒恕我們吧!”
他們從沒有見過如此的鉅艦,也沒見過那樣猛的大炮。心中敬畏,認為這是天神降下的怒火。
巨大的炮彈在距離城門僅不到一丈的距離爆炸開來,無數鉛彈四面炸開,城牆被炸落許多磚塊,甚至有一個城垛整個被炸落下來,而那城門也被炸出了幾個拳頭大的洞。
隨著炮彈炸響,數十艘登陸艇各載著數十名士兵迅速衝向碼頭。
沒有一個人攔截,他們迅速的靠岸,一隊隊士兵衝上碼頭,向城門衝去。這時港口裡的戰艦又開炮了。這回卻打的是實心彈,上百門32磅長炮一輪齊射。
一陣地動山搖過後,只聽到那漫天的煙霧裡傳來一陣轟隆隆的聲音,青泥窪小城的一面城牆。幾乎完全坍塌了。
而這個時候登陸計程車兵已經開始加速,距離露出來的缺口不過幾百步距離而已。
戰艦上,士兵們爭相目睹這一壯觀的景象。那些經歷過東南海戰計程車兵倒已經習以為常,而那些沒見過的,尤其是許多連仗都還沒打過的新兵,特別是從武昌鎮和長沙鎮調來的新軍們。看著一輪大炮射擊,就把那兩丈多高的城牆給轟塌了,那嘴巴長的巨大,都忘記了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