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句特許旨意,你一個手握兵權的總兵,是不能去自己籌措糧餉的。朝廷對於兵權的控制,最管用的一個辦法就是將領領兵,而朝廷控制糧餉。如果你將領自己能籌糧措餉,那朝廷還能放心?
不過現在特殊時期,皇帝也不得不在這些方面放鬆一些了。如果將領們真的能自己想辦法弄到糧餉不用朝廷負擔,又不是直接縱兵搶掠的話,皇帝會很高興看到的。
劉鈞沒有直接帶兵去鄖陽,而是坐船直下黃州,先回麻城老家。
梅之煥和李長庚也都同意了劉鈞先回麻城一趟,給了九頭鳥全軍半個月假期。雖然皇帝限令他們在年底剿滅英霍山區的回左五營,但梅之煥和李長庚與劉鈞都有相同的看法,打仗並不急於一時,先做好準備,然後再發動雷霆一擊。
這次回鄉即是休假休整。也是讓諸將們去招募兵馬。劉鈞已經把手下十幾個營的架子初步拉起來了,選定了各營的主將和主要軍官,接下來劉鈞準備按自己原先的辦法。讓各營的將校們自己去招募兵馬,招募了兵馬後再統一集訓。最後再由諸營將校自己選兵,完成束伍成編。
因為皇帝要他們乘勢剿滅中原的賊匪,因此這次皇帝甚至沒有讓劉鈞這些功臣們入京見駕,皇帝讓他們安心在地方練兵剿匪,等平定賊匪之後再入京奏捷。
“總鎮。你知道嗎,現在京師上下到處都在稱讚你,甚至已經有人把你剿匪的事蹟編為評書鼓詞,四處說唱呢。還有人把你和寧遠總兵吳三桂並稱為大明軍中雙璧,稱讚你們是朝廷軍界的後起之秀,最優秀的一對年輕將領!”
劉鈞聽到楊廷麟把自己跟吳三桂相提並論,撇了撇嘴。吳三桂,後世萬人唾棄的大漢奸,滿清走狗。
不過在此時,吳三桂卻是名聲很好。他出身好,遼西將門之後,父親吳襄做過遼東總兵,母親更是遼西將門世家祖家人,舅父祖大壽是遼東前鋒總兵,祖家將門世家,一門副將參將遊擊等一大把,在關外遼西,祖家和吳家在軍中的地位無人可及。
何況吳三桂此時正年輕,可在遼西軍中卻已經打過好幾仗了。都表現極好,軍中皆贊其智勇雙全。他出身如此之好,又還先後拜在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為老師,還認了總監高起潛做義父。可以說,不管是出身還是名聲,吳三桂都是年青一輩中的佼佼者。
倒是劉鈞,突然間就這麼竄起來,比吳三桂更加的傳奇。現在,兩個年青人同時加封為總兵官。因此,坊間便將兩人並稱軍中雙璧。這也是對劉鈞的一種認可,一種承認。
不過劉鈞對這種認可還真不怎麼喜歡,吳三桂,如今大明抗清最前沿的年青英雄,誰能知道,將來卻成為引清軍入關的漢奸呢?也許現在的吳三桂確實還是忠心於大明的,可劉鈞心裡總是難以拋開那些。
“我入京的時候,聽說建虜正在修築通往錦州的道路,還有訊息說,建虜已經準備在錦州北面的義州築城屯田,哎。”楊廷麟嘆氣道,“建虜去歲入寇,搶掠了無數人口錢糧,實力更壯一步,看樣子,他們是準備要反客為主,步步進逼,甚至有可能再圍錦州。”
劉鈞對於歷史上這些年具體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並不太清楚,他只知道歷史上明朝還有不到五年就要滅亡了,而且好像在此前,明清似乎確實在關外打了一次大決戰,導致了精銳盡失,使得在關外形勢再無法挽救,而中原的流匪也因此乘機坐大,內憂外患,大明終於一下子崩潰,李自成率先攻入北京,然後滿清又殺進關內,擊敗了李自成,竊據了中原。
也許,建虜確實準備要圍錦州了。
“但願能早日平定中原流匪,那時某隨將軍提兵北上,驅除韃虜!”
“為何不先滅韃虜,再除流匪?”劉鈞問。
楊廷麟毫不猶豫的道,“攘外必先安內。”
劉鈞咂巴下嘴巴,什麼話都不說了。似乎如今整個大明上下,對於外虜和內寇,都是一樣的看法,那就是要攘外必先安內。上至皇帝首輔,下至平民百姓,一說起這事來,幾乎就是上下同心。
劉鈞也不好說這句話究竟是對是錯,可對於大明朝來說,內憂外患,先對內還是對外卻是關乎國家戰略層次的大事,必須做決定的。歷史上,朝廷雖說意識比較統一,都認為應當先安內。但事實上,朝廷卻總是兩面疲於奔命,甚至好幾次,官軍集中全力眼看著就要滅掉流匪時,可建虜就又入寇了,然後官軍不得不抽調兵馬北上入衛,而賊匪便又逃過一劫,得到休養的機會。
大明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一內一外兩個大敵,可大明卻一個都解決不了。
也許自己正在改變歷史,張獻忠已經被他擒拿了,羅汝才被他擊敗了,歷史上這兩支賊匪可是掀起了又一輪的反叛浪潮的,李自成似乎也是在這個時候捲土重來,然後官軍疲於奔命,卻始終不能遏制,最終賊匪徹底坐大,官軍再也無法打贏賊匪了。
或許,歷史已經改變了!(未完待續。
PS:感謝雨12344、老鐵公雞、MEB 、快樂的在男、南營玉、書友1304171…、rqz296等諸位的支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