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平緩了一下心情,然後接著看後面的劍法。
劍法只有十三式,名為“碧海揚波十三劍”。
郭如柏生前用刀,郭濤隨父親學的是刀法。可他曾經聽父親說起過:“中原武林各門派的劍術都以輕靈奇幻為宗旨。”
而石刻之中的劍法卻大開大合,大氣磅礴,顯然與中原各大劍派的劍法有巨大的差別。
郭濤能夠想象師父當年仗劍江湖之時,一定有頂天立地的氣概,一定是一位冠絕古今的大丈夫、真英雄!
之後便是墨門獨門輕功“流幻身法”。
這門輕功以靈動幻化為主旨,步法繁複,虛實百變,身形飄忽,似前實後,處處出人意料,石刻中的人形似乎有凌波而起飄飄欲飛的神韻。
郭濤天性靈動,這門輕功最適合郭濤的心性。
而後是瓔珞指法,這種指法的變化極盡精微,郭濤完全不知所云。於是,他只能安慰自己:“將來,我一定會有弄明白這些指法的一天!”
石刻最後,郭濤的這位師父終於提及了自己的身世。
他是大漢武帝時人,名叫郭跡,系墨門弟子,是一位名滿九州的遊俠。因為受胞兄牽連,被逼無奈之下,他揚帆大海離開了中原。
本來,郭跡是打算去尋找傳說中的西天樂土,但在海上遇到了暴風,船沉了。於是,郭跡落難荒島,終老於此。
郭跡大俠半生寂寞,所以,他命名此島為“寂寞島”。
石刻上提到,他希望未來的傳人將他的遺骨帶回中原,選名山大川風景絕佳之所在,葬於高山之巔。
這就是郭跡的遺願:魂歸故土。
雖然這個願望不算太大,說起來很容易,但郭濤的心裡卻是惴惴不安,自感沒有把握一定做到。
再往後看,郭跡囑咐弟子;“下面水池中的蓮花名叫火蓮花,是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物種,在中原早已經絕跡了。它每年只開一次花,只結一顆蓮子,常人食用蓮子後,可以延年益壽。習武之人食用後可以增強內力。
池水中的紅魚也是異種,同樣有益氣健體之效。
另外,石床之下有一個石匣,石匣裡有一柄短劍,名曰‘魚腸劍’,贈與弟子。”
郭濤讀完了石刻,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位千百年前的師父對自己的關愛,他當即轉身回去給師父又叩了幾個響頭。
然後從床下取出石匣,抱著來到了山洞口。
郭濤開啟石匣,裡面果然有一柄短劍。郭濤拔劍出鞘,頓感殺氣逼人,這柄名劍雖然經歷了將近兩千個寒暑,但依然殺機凌厲。郭濤還劍入鞘,將它插在了腰帶上。然後合上石匣,向洞外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