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如期而至。
從時令上而言,中秋便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作物到了秋天收穫之季,平民百姓則在這一季節飲酒起舞,喜氣洋洋慶祝豐收。
自古以來,華夏子民就有在中秋節祭月的習俗,《禮記》中有“秋暮夕月”之說,即祭拜月神,早在先秦周代,就有了每逢中秋夜舉行迎寒和祭月的儀式。
魏晉之時,民間便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形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盛行異常,至宋代,賞月更成為一大盛事。
大明立國之後,朝廷為收攏民心特意在金陵帝都建有望月樓、玩月橋等賞月名勝,一時之間成為文人士子、達官顯貴賞月弄月的絕佳地點。
而沈清淑與蔣香菱二女相約的地點,便是這望月樓,以她二人各自的身份本事,留下一間雅室自不是難題。
不過這倒是苦了朱巔峰,不知屆時該如何是好。
奈何佳人相約,他也唯有硬著頭皮前往,只是希望這二女不要率先碰面,給他留下一絲斡旋的餘地。
一路行來,只見家家戶戶都已掛上了璀璨竹燈,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斑斕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金陵帝都此刻滿城燈火,不啻於琉璃世界!
皎潔月光映襯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賞月歡聲一片,煌煌一派盛世之景。
“唔……看來今年倒是一個好收成,洪武盛世並非是句空口白話。”
朱巔峰看著眼前這煌煌盛世,聽著百姓士子的歡聲笑語,忍不住發出了一聲慨嘆。
大明洪武年間,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天災頻發,故民生多艱。
但也正因為如此天崩開局,那位布衣大帝朱元璋“宵旰圖治,以安生民”,透過推行農民歸耕、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輕徭薄賦、嚴懲貪官等種種利民仁政,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終於形成一個“治世”局面。
以致於滿清那位康熙大帝都給出了一句“治隆唐宋”的超高評價,在耳聞目睹南京城的盛況後對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發出了由衷讚歎。
何為“治隆唐宋”?
幅員遼闊,遠邁漢唐;繁榮似錦,治隆唐宋。
那位洪武大帝,你可以罵他殺伐果決,你可以判他心狠手辣,更可以稱他晚年昏聵,但是他對華夏民族做出的貢獻與功績,足以位列千古大帝之名。
朱巔峰尋了個遊人打聽清楚瞭望月樓的具體位置,便孤身趕去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