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雋來了壽州,才知軍中官職混亂。
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從前這些封疆大吏級別的人物,若無別的官銜職務,也就只是閒散到不幹事光拿錢的主,以下還有將軍、參將、旗手、千夫長、百夫長等等。
在南唐,軍隊私有,騎兵成為戰場主力,優秀的騎兵都能升成牙將。趙雋這“牙將”,就等同於將軍身邊的護衛,享有將軍職級。
後周若對南唐開戰,勢必會橫渡長江,壽州便首當其衝!萬幸的是,壽州有一道天塹——淮河!
汴水從唐朝末年潰堤決口以來,自橋東南全都成為汙泥沼澤。柴榮圖謀攻擊南唐,命武行德徵發民夫,順著原來的河堤疏通引水,東面直到泗水。
周曆,顯德二年。
十一月初。
柴榮佈告天下:“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盜據一方,越位稱帝……沭陽之戰,曲直可知。勾結契丹,進入中原成為邊患,結連並壘,實在是我們的世仇。罪惡難以指出,人神共憤。”
拜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王彥超為副,率武德行、韓令坤等十二名大將,攻伐南唐。長達三年的周唐兩國戰役,正式拉開了帷幕……
南唐聞訊,人心惶惶。
工部尚書查文徵、陳覺等人趁機向李璟進言,意圖重新起用兩朝元老的宋相。這時,宋齊丘已被罷相,任洪州節度使。
李璟只得急召宋齊丘回金陵,命劉彥貞為神武統軍,率兵三萬赴壽州,援助清淮軍節度使劉仁贍共同抵禦周軍;命皇甫暉、姚鳳屯兵二萬於定遠,以為策應。
鎮國公得知戰情,在府內連聲冷笑。
不看好此戰之人還有一人,正是兵部尚書韓熙載,當日下了早朝,回到府中他便憂心忡忡。
年少時,韓家蒙難,他不得不喬裝成商賈逃離中原,經正陽渡過淮河,前往吳國境內。之所以選擇這條路線,皆因他的好友李谷是汝陰人。淮水的重要渡口正陽鎮,就在潁州境內的淮河岸邊,可經由潁水入淮河,其對岸便是吳國疆土,交通十分便捷。
與李谷在正陽分手時,兩人舉杯痛飲。
他曾對李谷說:“吳如果用我為宰相,我必將長驅以定中原。”李谷笑著回答:“中原如果用我為相,我取吳國如同探囊取物。”
韓熙載深知李谷的為人:厚重剛毅,謀略過人。
當初,郭威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攻入開封,後周建立後,李谷被授為戶部侍郎。不久後,李谷便正式拜相。顯德元年,柴榮即位,李谷又隨其北上抵禦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同年,黃河決堤,淹沒齊、鄆等州,李谷奉命率十數州民工搶堵,按時完工。
如今,李谷在後周受到重用,此次定會大展拳腳,以兌現當初的宏圖壯志。
再者,後周佔據中原,兩代帝王勵精圖治,對內減少賦稅,使得後周更加繁榮;對外同樣強悍,周帝柴榮自即位以來兩次御駕親征,把周圍的小國挨個走了個遍,便可知此人的雄心壯志。
試問這一戰,南唐有何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