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那圍畜棚的半人高矮牆,都是青石磚砌的。
棚頂居然還做了隔層。
按劉安逸的話說:只有這樣,四妹妹養的小動物,才不會被熱著凍著。
而旁邊一巷之隔,就是趙家的院子。
和李家不同的是,趙家三兄弟,各自建了一個一院四房的小院。
以後,趙家人,終於能像個樣的分開住了。
像趙一這樣大的娃們,也都分到了自己一個人住的房。
對於二十幾歲了,終於能有間自己房的趙一來說,整日裡都跟個傻子似的,呵呵的笑。
最後結工錢時,李老三哪能真讓劉安逸付錢。
攔住劉大公子,趙大又跳出來,說是要把自家那一百多兩拿出來付工錢。
“大哥,一路上,都是您照顧我們。這回建院子也是在你家地上。你要不讓我錢,就真不把我當兄弟了。”
趙二也說:“咱們在老家建房,都是各房出一些。雖然確實是沒啥錢,但也寓意著,一個家同心協力的意思。”
最後左右說不過李老三,終是李家拿出三百兩之多,了結了此事。
在李老三眼裡,錢沒有情宜重要。
而且是自己活了今天不知道明天的情況下。
以後有趙家三兄弟,幫襯著繡兒,自己在黃泉之下,也能瞑目安心了。
這邊,經商世家出身的劉安逸,骨子裡就帶著商人的頭腦。
看著一座沒有開墾出來的荒山,劉安逸說:“李叔,要不,您把這山上的地租出去得了。別人給您開荒,還得給您交租子。您和嬸子,就能啥也不用幹,在家種種花,養養雞就行。”
“種了一輩子地,過不了那種老爺日子。我們啊,還是踏踏實實,種地收糧,過日子得了。”
劉安逸也沒再勸,畢竟打發日子這種事,每個人喜好不一樣。
比如他,認識三水以前,每天吃了睡,睡了吃。
爹孃氣不過,說過罵過,他自己就覺得,這是他想要過的日子。
所以,李叔想種地,那也是李叔想要的日子。
不強求,才是最好!
……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日子一眨眼,瞅著三月春耕種下去的玉米,就要到成熟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