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城在距離李冬老家宿城不到150公里的東南方向,早些時候,宿城是從淮城劃出來的。至於為什麼會劃出來,李冬認為只可能是因為口音差距太大的原因。李冬的口音和北方的大多數城市一樣,有濃濃的碴子味,但可以聽得懂,不像淮城有些詞彙完全偏離了原本詞語的發音。比如“小孩”,淮城的發音是“小舅”;比如“睡覺”,那邊的發音是“刷高”;再比如“直走”,他們叫“直刺”。。。
上大學的前幾天,李冬拿著暑假打工掙來的幾千塊錢,在市區體驗了一把闊少。來到一家年輕時尚的服裝店裡,幾分鐘的功夫,基本花完了所有的工資,把衣服從春天一直買到了冬天,這中行為,在18年以來,應該是第一次,初次體會到了有錢人的快樂,並且也確實能讓別人快樂。賣衣服的服務員高興的忘記了自我,主動要了李冬的聯絡方式,並且承諾做最好的朋友。
上學的前一天,家人為李冬組織了宴席,茶餘飯飽後,在KTV又放飛了自我,那個賣衣服的小女孩也應邀前往,也就在那個時候,他開始忘記了高中時候一直喜歡的丁潔,無比憧憬大學的生活和未來社會的美好。至於這個賣衣服的女孩,在踏上淮城的當天,便和女孩說了再見,對於李冬而言,這只是美好生活的新開始。
第二天九點多,李冬就坐上了老李朋友的小轎車,前往淮城。老李不會開車,老李朋友是個修車的,又是淮城人,便擔負了這次護送任務。
不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小車便開到了學校的門口。
開學的那天,像鄉鎮的集市,熱鬧非凡,從十幾歲到六七歲、從少數民族到漢族、從老師到營業廳動作人員各種各樣的人,應有盡有,讓人充滿了好奇。才從車子裡下來,便有人上來問李冬。
“同學,你是哪個專業的?”
“哦,我是**專業的。”
“快,跟我來。”
這個流程和客運站略有差距,一樣的是,都會熱情問這問那;不一樣的是,他們會問你“朋友住宿嗎?朋友要不要找**。”並且這些負責接待的學長學姐,並沒有提成,唯一的吸引力就是未來某些日子,自己能夠做到學生會的領導,衝刺年終獎學金和推薦就業名額。
辦理完一切手續之後,老李去繳費處交了錢,把收據交給代班之後,這項服務便結束了,從這個角度看,和客運站的民間工作人員,又有點相似了。
老李的朋友把車子開到了宿舍樓下,一起把東西搬到了樓上,夏天不用鋪床套被子,很快便收拾好了一切。
老李沒見過大學,對於大學的食堂很感興趣,三個人一起去食堂吃了把少數民族的木桶飯,老李的朋友對於老李這樣的招待,並不滿意,調侃了一番,老李說,“別急,回去喝”。車子發動,就準備往回趕。
“爸,還沒給錢。”李冬急切的叫住了即將開走的車輛。
“給你,別談戀愛哦,這邊的女的長得太醜了。”這是老李最放心不下的事情,老李從口袋裡拿出一沓嶄新的鈔票,碼數都沒變。
“放心吧,不會的,路上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