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開發(二合一章節) (1 / 2)

移風易俗,非常困難。後世不說別的,只說一個禁燃煙花爆竹,且不去說它對不對。推行了多少年,大城市裡面一樣有人在放,人數還不少。更不用說什麼推行火葬了。農村裡你就是強制性拖去火葬了,人家也會大辦喪事,然後再準備棺材,把骨灰盒放棺材裡,挖個墳送上山給埋了。

所以劉備沒想著要去強行改變,但他也做了變通。朝廷下旨奪情之後,劉備上疏表示:“漢自靈帝以來,諸侯並起,崩亂至今。幸賴天子明德,祖宗福廕,天下州郡,又復歸漢室。唯有荊、益,孤懸在外。臣名為漢臣,份亦宗室,是以雖遭母喪,心膽俱裂。亦不敢有負陛下之隆恩,置祖宗家業於不顧也。願在家守喪,居府治事。臣之世子,生性至孝,願代臣至幽州,守墓三年。願請陛下聖裁。臣泣再拜。”

奏表到了朝廷,天子批覆:“可。”

於是中山王世子劉瑾,就代父至涿縣,結廬守墓。與此同時,劉備密信又到了劉恭處,讓他看好自己這個兒子。劉備對長子劉瑾的培養,花了很大心血,這是他未來的接班人,所以從品行,從能力,從言行,從性格等各方面,他都會去仔細觀察,然後得出結論行還是不行。

未來的一個偌大帝國,若沒有個優秀的掌舵人,那又怎麼行呢。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大戰連年,北方雖然是豐收不斷,但供應起龐大的軍隊來也有些吃力。剛好劉備決定在府中服喪治事,於是就靜下心來,決定把一些事情先放一放。而另外一些事情,則可以先行推動起來了。

北方,百萬民夫被徵發起來,開始修築通往塞外的馳道。趁著鮮卑被漢軍一掃而空,草原勢力還沒有再度興盛的時機,漢人開始了草原大開發的瘋狂模式。

從受降城一直到稽落山,再從稽落山到匈奴河,西海,燕然山,再到狼居胥山,馳道如同玉帶,在大草原上蜿蜒伸展。路基高高隆起於地面,道旁兩側栽滿了易活耐旱的楊樹。馳道連線了大大小小的城池。

這些城池開始並不大,它們的主要作用,只是用來充當軍事要塞。裡面會駐守一些軍隊。城池的選址都是經過朝廷精心挑選出來的。附近有大量的水源,可以放牧,也可以耕種。在糧食上儘量讓軍隊能夠自耕自足。而朝廷也會招募邊民遷徙於此,願意來的,都會獲得大片的牧場和土地。田租、算賦都能夠根據條件來減免,最長可達五年。條件好得不得了。有些失去了土地,又活不下去的百姓,看到官府的公文,就毫不猶豫的拖家帶口,去往了新的家園。

他們不管那裡是何處,有多遠。反正只要還有漢家大旗高高飄揚,那裡就是漢土。是漢土他們就不怕了。條件艱苦點沒有關係,沒有什麼比起活下來,更重要了。

土拉河和鄂爾渾河交匯的地方,修了城;鄂爾渾河與色楞格河交匯的地方也修了城。最終,這些河流都匯聚在一起,翻騰奔湧著,注入了北海。

這是蘇武曾經牧羊的地方。漢人們對這個地名並不陌生。雖然這裡離家園很遠,還很冷。但大家還是被這裡的景色所震撼到了。

一望無際的湖泊,碧波湧現,湖中隱約有島忽隱忽現。天上,鷺鳥上下翻飛,水面之上,野鴨遨遊,魚兒時不時躍出水面。湖邊,蘆葦成片。好一派安靜祥和的景色,迷人到了極點。

就在湖邊三角洲左側的高地那裡,一座巍峨的大城拔地而起。城高五丈,周圍三十里,以巨石、三合土澆汁堆疊而成。

正南方的城門口,鍾繇手書的鎮遠城三字,挺拔古樸,蒼勁有力。城外靠近湖邊,又有一丈許高的石碑,上書四個大字:永鎮北海。背後是孔融所撰寫的建城紀事。

劉備決定,在他手裡,北海將會逐漸納入漢朝的控制,然後慢慢徹底變成漢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海這裡,除了天氣有點不好之外,其實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周圍土地可耕可牧。而且這麼大的一片水域,光打漁就足夠養活駐守在這裡的軍民了。

至於防禦方面,劉備在這裡存放了足夠堅持半年的武器、糧食以及終極大殺器炸藥。真要有事,半年也足夠援軍趕到了。如果半年都堅持不了的話,他留在這裡最後的手段,也會讓這裡的敵人討不了好。

西邊,圍繞著彈汗山,饒樂水,也開始了築城工作。劉備就是要一步一步的吞食草原,徹底把草原變成漢朝的領土。

以前的漢人對草原不感興趣,覺得那裡不能種地,氣候又不適合居住。要來無用。但劉備並不這麼覺得。不過要徹底改變天下人的印象,還得慢慢來。

青州書院的探礦大隊們,已經隨著大部隊們出發了。他們在軍隊的護送下,猶如蝗蟲一般,在偌大的草原之上瘋狂挖洞。

又有許多醉心格物計程車子被髮動起來,在無數蠱惑人心的口號下,被忽悠到了大草原上去喝風吃土。研究世界的本源。

隨著半年之後,草原之上大型露天煤礦和銅礦的先後探明發現,朝廷上下,再無一人口出怨言,抱怨劉備的一意孤行是浪費人力物力。而是出口齊贊劉備的高瞻遠矚。

煤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古人一直在用。而自從劉備到了青州,大量使用煤來建高爐鍊鋼鐵之後,煤就漸漸的開始成為了青州甚至是北方的一種重要生活物資。不但被用來冶煉,還被大規模用來取暖。

劉備早早就考慮到了水土維持的問題。北方在經歷過戰亂之後,人口逐漸恢復增長。而這時候的人們,做飯取暖,多是外出樵採。北方的山林再多,也經不住人們的大肆砍伐。於是引入煤來取代柴火,哪怕只是用在城池之中,對於植被保護,也是一大進步。

至於銅,漢朝乃至於華夏,從古至今,就一直是個缺銅的國度。曾幾何時,沒銅鑄錢了,只能鑄造鐵錢。而北方,極少有銅礦。直到後世清朝之時,朝廷所用鑄錢的銅,都來自雲、貴、川等地。也就是現在的益州。

而今益州被曹操所據有。人家老曹同志在那裡揮著鋤頭大挖特挖,賺得盆滿缽滿。幸好東漢時期,徐州也發現了大型銅礦。不然少府、將作等部門,就真的要哭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