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五年冬十月,曹營四將南下。
冬十一月,曹洪、李典大破濮陽逸,連奪羅縣、巴丘、益陽。最後兵臨長沙城下,圍城旬日,拔之。長沙郡遂歸曹軍所有。
訊息傳出,吳軍大驚。不說江夏反應,零陵、桂陽二郡,也是人心浮動,暗潮四起。就在此時,孫策也下了最後決定。
建業城中揚州牧府,大殿中孫策高座於上,麾下文武諸臣分列左右。他們正在討論對荊州增兵的事情。
孫策見荊州局勢急轉直下,心中焦慮。便決定自己親率大軍,往徵荊州。這個決定一下,群臣們頓時就兩極分化了。
文官們苦勸力阻,希望孫策冷靜,不要以身犯險。在他們看來,你作為揚州之主,就得有揚州之主的樣子。不要什麼事動不動就擼起袖子自己上。都這樣的話,還要麾下的兵將幹什麼?你忘了你爹是怎麼死的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啊!
武將們則是興奮喜悅。他們中有很多人,都是追隨孫策的少壯派。渴望著打仗,渴望著功勳。荊州久戰不下,也是時候輪到他們出場了。
兩幫人在殿中吵成一團,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有各的理。吵得臉紅脖子粗的。孫策坐在上面,臉沉如水,一言不發。
文官們一看,哦,我們說得嗓子冒煙,喉乾舌燥了,你還是一點也不體諒我們的一片好心是吧?
於是就有個傻大膽直言上諫了:“主公,前車之鑑尤未遠,後事之師切莫望。先主公之所以如此,皆因荊州戰事。身為人主,當愛民、訥諫、識賢。至於兵事,有兵有將,何須主公親臨之?”
這話一出,整個大殿就頓時安靜了。所有文武的目光都看了過來。文官們心道尼瑪這前車之鑑的話你也敢說,你這頭莫非是鐵做的?武官則是心想,這傢伙完蛋了。
孫策依然沉默著。空氣保持著尷尬的安靜。大家小心翼翼,就連呼吸都不敢大聲。生怕惹孫策發怒。
這會孫策心裡,確實是怒火沖天了。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這不是咒他將和他父親孫堅一樣兵敗身死嗎?
他胸中殺機在翻騰。硬是被他生生壓了下來。轉念一想,出兵之際先斬大臣,不太吉利。怒火稍退,再又一想,知道此人也是一番好意的為自己著想,並不是惡意出言不遜。頓時心中殺氣就退了下去。
他不是不分好歹的嗜殺者。更明白尤其是在這個危難時刻,更需要大家一起同心協力。而不是讓麾下離心離德。
花了些許功夫,孫策讓自己翻騰的內心逐漸平靜。然後用眼眸掃過階下諸文武,朗聲道:“卿言之有理。不過荊州戰事拖延已久,且曹軍又大舉增兵。我若不至,何以振三軍之士氣?身為人主,更應該以身作則,為治下軍民垂範。爾等不必多言,我意已決!”
這下,大家也不好再說什麼了。話都說成這樣了。還能說啥?散去之後,那個官員這才反應過來,自己這是鬼門關上走了一遭了。不禁全身汗出如漿。回到家後,啥也沒幹,先是寫了份奏表上遞給孫策,表示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