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時間到了現在,北方越來越強。這大勢,還用說嗎?天子與劉備都在北方,這不正好說明,炎漢氣運長隆,漢祚未絕?
再強行與之為敵,使海內分裂,這就是一己之私了。曹昂不但關心眼前的問題,他還比較關心身後的問題。眼前是擺明了打不過,那不如考慮下身後名?
曹昂離開之後,曹操起身,在房間裡轉來轉去,心中也是焦慮。這天下形勢,就連自家的繼承人,親兒子都不看好我了嗎?
不管曹操、孫策如何。劉備這邊,正在有條不紊的開始執行自己的計劃。因為考慮到明年的征戰問題,趙雲不可能也不合適再作為長安留守了。幸好這會,劉備自己夾袋裡的人,已經是非常多了。
把鍾繇從幽州調了回來,表其為京兆尹,讓其出鎮長安。負責關中地區的軍政諸事。順便監督孔融等人營造長安宮室。原亦兆尹張既回朝擔任尚書。
司空士孫瑞和司徒張喜於月初先後病逝。三公頓缺其二,孝靈皇帝年間的老臣,又一下凋謝了兩個。
天子為之罷朝七日,楊彪也更加沉默了。生老病死,人之常理。誰也免不了這一遭。可是道理是如此,人在情感上卻難免接受不了。
三公當然不能長期空著,不過劉備掰著手指頭,數來數去,發現他麾下有資格擔任三公的,也就那麼寥寥幾人罷了。
於是劉備只好上表天子,表劉表為司空,表劉繇為司徒。這兩個也是諸侯級別的。比起他幕府中的人來,不管是年齡還是資歷還是名望,都要高出一大截來。
如此一來,衛尉和宗正又出缺了。劉備想著張燕無所事事,其部下的戰鬥力也是渣得不行,於是就召張燕來,於府中問他,可否願意擔任衛尉卿一職。
張燕一聽大喜。他起家於黃巾,後又擁眾於太行山中,雖然投了劉備,頗受劉備信重,依然領軍。但他卻不太高興。
一是因為與劉備麾下諸將比,戰功相差太多,有點格格不入。而且自己年紀大了,立功機會估計也不多了。看看天下四處征戰,劉備就是不用他就明白了。二是自覺出自賊軍,身上有汙點,在眾臣之間,未免就有些自卑。
現在劉備讓他棄武職轉文職,出任九卿之位。他自然大喜過望。衛尉雖然沒了實權,但這是個清貴官職啊。而且要出任三公,九卿幾乎是必經的途徑。張燕覺得,只要自己活得夠久,把那些老人都熬死了,三公的位置自然就觸手可及了。要是有生之年能夠坐一坐三公的位置,張燕覺得,那真的是張家祖墳冒青煙了。
於是,張燕出任衛尉一職的事情,就這麼愉快的定了下來。劉備又表荀彧為尚書令,進一步掌控政務。至於宗正一職,劉備卻是不知道該找誰了。
這個職位,基本上都只能是老劉家的人擔任。夠資歷的不是死了就是另有任用。想了一圈想不到人,劉備只好讓宗正卿先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