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輔的信送到公孫瓚手中的時候,蹋頓的使者也進了袁紹的中軍大帳。袁紹開始聽說劉虞派鮮于輔率軍來助公孫瓚時,重重哼了一聲,道:“劉伯安欲與我為敵焉?”又聽得蹋頓亦出兵躡於鮮于輔之後互為牽制,這才轉怒為喜。
袁紹之前還想著與公孫瓚和談,現在大勝兩場之後,卻是想著要永絕公孫瓚這個北患了。幽州不平,則他無力南顧。這幾年光顧著和公孫瓚折騰了,南邊風起雲湧他卻只能坐視。如今公孫瓚已是窮途,正是他一舉將其覆滅的好時機。
鮮于輔送信給公孫瓚,說奉主公之命,來援將軍。將軍欲戰欲走,還請早作計較。旁邊諸將大喜,有了這麼一支生力軍在外,返還本州自然不是話下,哪怕是袁紹,也還可以與他鬥得一斗。
公孫瓚精神稍振,便命斥候探聽情況。未幾,斥候來報:“主公,城外除有鮮于將軍旗號之外,另有一支胡兵,其營與鮮于將軍略近。”
公孫範大怒道:“鮮于輔安敢詐我焉?”就要撥劍砍了鮮于輔的信使。
公孫瓚腦筋一轉,立馬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喝止公孫範,道:“胡兵必袁紹之援也,其不欲見劉使君救我,故引胡騎南來,以敵鮮于公佐。”
公孫範知道袁紹曾嫁宗女給烏桓,約為盟友,聽公孫瓚如此一說,也明白過來,愁道:“大兄,這該如何是好?”
公孫瓚聽得烏桓南來,精神抖擻,全不見之前頹頓之態。乃召還眾將,道:“吾自從軍,便懷擊胡之志。二十年來,大小數十戰,乃得享薄名於邊地。吾與袁紹相爭,亦因幽州貧瘠無以養軍,故欲奪之以蓄養甲士,非為我之私心也。今雖敗績,然吾志未改。吾欲盡提大軍,出城殺胡,雖百死而無憾也。”
說完之後,又環視眾將,道:“易京亦不能失,諸君誰願守此城?”
諸將紛紛抱拳拜道:“願隨將軍擊胡。”
公孫瓚仰天大笑,於是命長史關靖率千人留守,又送信給鮮于輔,約他一起攻打烏桓大營。而後自己盡起步騎,出西門去了。
鮮于輔得報,不敢置信,公孫瓚這是想幹嘛?不與自己聯手拒袁紹,也不說要退兵,竟然要和自己合兵攻打烏桓?這是怎麼想的?不過公孫瓚既然做了決定,自己也很討厭蹋頓,那就先教訓教訓胡人吧。好讓他們得知,偌大的幽州還是主公說了算,別以為和袁紹勾勾搭搭咱們就不知道了。於是便下令全軍厲兵秣馬以備大戰。
袁紹見公孫瓚出城,正欲點將出營,忽見公孫瓚率大軍往西邊去了。疑道:“這是何故?”
不一會又有斥候來報,說公孫瓚率了幽州軍去攻打蹋頓去了。
袁紹瞬間一愣,心道這得是有多恨蹋頓?見盟友有難,袁紹便欲往救之。旁邊沮授勸住,道:“主公,自古胡漢不兩立,公孫瓚往擊胡,我若助胡,恐失天下人望。不如按兵不動,且作壁上觀。”
袁紹雙眉一皺,道:“我不往救,蹋頓必敗。其若敗,豈肯復與我盟?”袁紹可不認為,烏桓騎兵能敵得過公孫瓚和鮮于輔聯手。
沮授道:“此一時彼一時也。主公與烏桓結盟,乃欲與之共抗公孫瓚也。今公孫瓚敗亡在即,此戰過後,烏桓已無關緊要。盟與不盟,全在主公一念。”
袁紹一想也是,等公孫瓚覆滅之後,胡人還有什麼資格要和我結盟?除了臣服,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