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公孫瓚與袁紹軍大戰一番,折了範方。此時嚴綱等皆勸公孫瓚回軍。嚴綱道:“主公,我等已退袁紹軍,途中繳獲旗鼓、輜重無數。此大勝也。何不虜其降眾,返師幽州,以蓄養軍力。”
田豫也勸:“袁紹敗而不亂,猶有餘力於此設伏。我軍若再前行,則入冀州腹地也。若再有伏,我軍危矣。”
公孫瓚沉思良久,忽然哈哈大笑起來,眾將不知公孫瓚因何發笑。便見公孫瓚道:“我與袁紹,已勢成水火,誓不兩立也。今雖擊破其軍。然冀州根基雄厚,若不乘勝追擊,放任袁紹恢復元氣,到時其必今歲來戰,明年來徵。我幽州無寧日也。且其欲退兵急走,豈會連環設伏?是欲詐我退兵也。”
於是公孫瓚竟不聽諸將之言,復來追袁紹軍。果然,一路下來,只追得冀州兵亡魂皆失,四散奔逃,卻再未遭遇伏兵。
一路南追,期間大小遭遇戰數十,公孫瓚皆勝,於是越發剛愎。這日,追兵到了界橋地界,公孫瓚笑與諸將道:“渡過界橋,直入魏郡,待我大軍圍鄴,袁紹小兒只得束手就擒也。”
界橋,位於清河之上,左邊是鉅鹿郡,右邊是清河國,下邊是魏郡,上邊是安平國。據四郡之邊界,故稱界橋。
界橋乃冀州形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界橋左側有一城,名為廣宗。中平亂起時,張角張梁聚眾據廣宗,盧植、董卓與皇甫嵩先後率漢軍於此,與黃巾軍大戰。最後因張角病死,黃巾軍士氣低落,為皇甫嵩所破,斬著三萬,赴清河而死者不計其數。
到了界橋,趙雲便道:“將軍,此險地也,不可不防。”
公孫瓚也是沙場老將,雖然不信袁紹有伏兵,仍然是派了無數斥侯去探查。而後於界橋之北立下營寨。第二日,斥侯來報,說未見有伏兵身影。於是公孫瓚盡起營寨,過了界橋後往南。
到了廣宗城時,公孫瓚見野外白骨累累,荒草盈盈,四周空寂無人煙,一片破敗景象。饒是他鐵血心腸,此刻也不禁心懷惻隱。嘆息道:“若無黃巾之亂,漢朝不至如此。”口中嘆息,心中卻是想道,若無張角,我又豈能帶甲數萬,縱橫萬里,自主征伐?
過了廣宗,公孫瓚率軍繼續南行,於途中笑道:“袁紹何其膽小,若在廣宗駐軍以拒我,我只能南望魏郡而嘆也。”
話音方落,忽聞一聲砲想,鼓聲大作。公孫瓚又驚又怒,使人探之。未幾,小校回報,說前方麴義率千餘甲士攔路。
公孫瓚乃前行觀之,遙望果見麴義旗號,便道:“何人與我破之?”
旁邊田豫道:“將軍,麴義忽現此地,恐其有詐,不如暫退待機。”
公孫瓚道:“我擁數萬甲士,何懼麴義哉!”見麴義帶兵佔據道側坡地,居高臨下,於是命嚴綱率白馬義從擊之。
嚴綱率五千騎呼嘯而去,直取麴義。麴義身披重甲,橫刀站於陣前,命刀盾手伏於巨盾下,無命令不得出。又令坡後強弩手開始準備。
五千精騎,夾著雷霆之勢,直奔麴義。隆隆馬蹄之聲,直讓人心如擂鼓。麴義所率千人,皆冀州百戰之士,饒是如此,亦不禁為之變色。
敵騎相距麴義越來越近,汗水也從將士們的眉睫上滴落。待到只有數十步時,眼看數個呼息敵騎就要撞入自己陣中了,麴義這才大喝一聲:“出擊!弩手連發!”
於是率刀盾手一齊跳躍而起,迎著馬蹄便砍。與此同時,坡後弩手紛紛站立,手中強弩連發,箭雨如雲覆蓋白馬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