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蓋騰騰走進孫堅帥帳,一臉氣憤與羞愧難當:“主公,末將有負主公之託,前來請罪!”說完便單膝跪了下去。
孫堅一頭霧水,忙扶了起來,欲問個究竟:“公覆,出了何事?”
黃蓋憤憤不平,道:“某奉主公之令,前往南陽催糧。卻只得了三千石摻了沙石泥土的陳糧,某一時激憤,前往倉曹理論。不料倉曹與某言,再糾纏不休,就連這三千石糧也沒了。某欲發怒,卻想著軍中無糧,只好護了這三千石糧草回來,途中打探得清楚。原來是後將軍府入不敷出,將軍糧倒賣以供府中用度,真是可恨!”
孫堅聞言,不禁鬚髮皆張。他素來性烈如火,早就對袁術坐擁豫州和南陽富足之地卻只知享樂不思進取有意見了,如今又剋扣自己軍糧,這破事不止第一次發生了,莫非以為我孫文臺好欺負不成?孫堅想起追隨自己的淮泗健兒,他們為自己流血流汗,付出生命,自己卻連一頓飽飯都不能滿足他們……孫堅怒氣勃發,摯刀在手,怒道:“袁氏子不足與之謀!”
其實戰爭打到現在,已經不是孫堅所想要的了。而劉表也是一肚子苦水沒法說。當初他新入荊州,要立威,要轉移一些矛盾,自然是想挑起戰爭,在奪回荊州南陽的口號下,帶領荊州軍民齊心合力打上一仗。後來奪回了一些地盤,然後荊州內部也整頓得差不多了,劉表打算見好就收。結果就莫名其妙給捲進二袁之爭,抽不了身了。
那還是袁紹沒去冀州的時候。那個時候袁紹左思右想,想謀塊地盤安身。想來想去,就把主意打到弟弟袁術的身上了。袁紹覺得,弟弟袁術得天之厚,佔了南陽和豫州,這兩塊地,都是天下少有的菁華所在。弟弟在南陽,那麼自己便去豫州。到時兩兄弟在一塊,也有個照應不是?想得很好,於是袁紹便開心的給袁術寫了封信,姿態放得很低,言辭也很懇切。可惜袁紹這麼多年,還是沒看透他這個弟弟。
袁術接到兄長的來信,不屑一顧,憑什麼我的地盤,你一封信,我就要讓給你?想也休想。不過畢竟是自己的兄長,不好口出惡言,於是袁術便信也不回,假裝沒收到信件一般裝糊塗。
袁紹等啊等,盼啊盼,結果卻如同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這下他總算明白過來了,人家袁公路長本事了,翅膀硬了,開始不拿他這兄長當一回事了。袁紹也來了脾氣,好好和你商量你不聽,非得我動手來搶是不是?孫文臺名為豫州刺史,卻給你幹著先鋒大將的活,這豫州給我不是挺好的嗎?
於是袁紹便表好哥們會稽周喁為豫州刺史。周家兄弟周昕、周昂、周喁,都算不錯的人物。素來與袁紹親善。周喁帶了人馬,便興沖沖的去搶孫堅的豫州。孫堅在荊州與劉表交鋒,道遠不能歸。袁術聞之,大怒。這就是你袁本初作為兄長的本事?趁著弟弟和敵人打仗你就派人來搶地盤?這背後一刀子,讓袁術差點喪失理智,於是在親率大軍,擊退周喁後。袁術就和袁紹開罵了。袁術親自寫了許多信件去罵袁紹。剛開始袁紹也羞愧難當。畢竟這事自己幹得不怎麼厚道,關鍵是還居然沒有成功。要是成功搶了豫州,袁紹便也無所謂了。
剛開始,袁紹還保持沉默,結果袁術罵上了癮,停不下來了。泥人還有三分火性呢。袁紹心想,夠了啊,我是理虧,不也給你罵了這麼久嗎?你竟然還不停,那麼就不要怪我不留情面了。
於是,一場兄弟之間的隔空對罵,轟轟烈烈開始了。演變到最後,就是袁家兄弟各自找幫手。結果到了最後,還是袁紹比較會做人,在爭取盟友的爭鬥中,他又佔了上風。袁術折騰了半天,諸侯們不是一聲不吭保持沉默,便是態度曖昧。只有徐州陶謙,明確表示支援袁術。於是袁術大怒,罵天下諸侯寧可追隨家奴也不追隨他(袁紹是庶子)。又放出流言,說袁紹非袁氏子。這下袁紹是徹底的生氣了。這事不管是不是真的,丟的都是他袁紹和袁家的臉面。他想不到袁術如此的不理智,在外面這般胡言亂語。於是袁紹也發火了,遣使拜訪劉表,對劉表遣軍奪回南陽的舉動表示了讚賞和支援。劉表大喜,得到朝廷的支援(袁紹此時幾乎就代表洛陽朝廷),雖然只是精神上的支援,也足以證明,他討伐袁術,是正義的,正確的!
於是劉表便著黃祖、劉磐等與孫堅糾纏個不休。雙方你爭我鬥,打來打去,戰火便沒停過,一直延續到現在。再想抽身,卻是仇恨已深,兩邊都不怎麼想撤了。
這也導致了袁術遣使勾結公孫瓚,許下諸多好處後,兩家就此結盟。日後公孫瓚賣力配合袁術,和袁紹爭奪冀州,連番大戰,除死方休。
孫堅在大帳中發了一陣無名火,忽然開始懊悔起來,當初投在袁術門下,是不是一個錯誤?看來,得好好考慮以後的事情了。
夏五月,長安天子大會未央殿。董卓冠冕朝服,在侍從的攙扶下,出門登車。董卓橫行無忌,車駕違制,幾與天子同。方升車,忽然拉車的白馬人立而起,長聲悲嘶。董卓為馬所驚,墮落地上,朝服為泥所汙。於是又入內更衣。其新寵之妾私謂曰:“主上,駿馬無故而驚,其意不祥。主上不如稱病不朝。”
董卓正伸著雙手任由侍女更衣,聞言睜開雙眼,伸出肥碩的手掌在愛妾白膩的臉蛋上擰了一把,粗聲笑道:“老夫親軍數百,兼有奉先萬夫不擋之勇,便有不祥,又能奈老夫何?”
於是竟不聽,又復出門。不過董卓心中也有點嘀咕,於是又調精卒一千,拱衛左右。自府上一直至皇宮前,陳兵夾道,左步右騎,屯衛周匝。又令呂布親自駕車。一直到了宮門,安然無事。於是董卓這才放下心來。吩咐幾句,讓精卒自返軍營,而留親衛在外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