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二百一十二章 涼州風雲(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一十二章 涼州風雲(二) (2 / 2)

盧珻卻搖頭道:“夫君,治家尤如夫君治家,禮不可廢,規矩不能亂。琳兒,珊兒,讓你們兩個背的書可曾記下來了?”

兩個小傢伙正想到劉備跟前去,聽聞盧珻聲音,又只好停了下來,對視一眼,苦著小臉蛋,回道:“孃親(大娘)!我們記下來啦!”

盧珻便道:“背一遍,給你們阿父聽聽。”

兩個小傢伙便站得筆直,脆聲背誦起來。劉備聽了一會,不覺便把眉頭給皺了起來。這都背的什麼?居然是《列女傳》。這裡面的東西,這麼小的孩子能理解嗎?也太為難孩子了吧,還不如學學《三字經》、《百家姓》呢。一念至此,忽然劉備便一愣,這裡哪有什麼三百千?三百千的出現,還要到幾百年後呢。劉備忽然就興奮了起來。怎麼就把這給忘了呢?

自己規範了句讀,弄出了格物,怎麼偏偏就把三百千給忘了?劉備思索了一會,便笑了。自己忘記的原因是因為當初想把拼音給弄出來,後來發覺拼音在這裡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這裡大家都講河洛雅言。跟後世普通話完全不一樣,跟自己家鄉幽州涿縣的本地話也不一樣。而大家雖然方言千萬種,但只要在朝為官,或者遊學,河洛音那是必需學會的。在這裡,河洛音就等同於後世拼音的地位。所以後世的拼音在這裡根本就沒有生存的環境。是以當時自己認真考慮了一番,便放棄了。結果連帶著有著巨大影響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都沒有想起來。

歸根到底,還是自己以前沒養過小孩啊。現在一看到自己兩個寶貝女兒,這麼點大就要背誦《列女傳》,簡直是不能忍。後世自己八歲多的時候在幹嘛,還在幼兒園裡玩泥巴呢。算了,《列女傳》太複雜,自己閒來讀讀還差不多。還是別折磨孩子了。給她們弄點趣味讀物吧。

嗯,《三字經》和《百家姓》這兩種,目前看來不合適。《三字經》不說後面的很多典故這個時候還沒有。就是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是自己說出來。那也是不妥的。儒家已經夠亂的了,古文、今文兩派正在憋著勁兒互掐,自己又弄了個格物派。雖然信的人不少,但反對的也很多。而孟子與荀子,一個講究性善,一個講究性惡。以自己如今的身份,貿然提倡性本善,搞不好荀子門徒就得有意見了……

《百家姓》更不可能第一句來上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真要這樣,只怕天下人會群起而攻之。第一個姓應該是國姓劉嘛,第二個,嗯,袁、楊、崔、李等世家,都有實力爭一爭。咳咳,還是算了,沒必要和他們打口水戰。既然無法讓所有人滿意,那麼自己還是不捅這個蜂窩了。

至於《千字文》,嗯,很符合現在的環境。讀來琅琅上口、字字壓韻不說,關鍵是這內容無比正確,既能教育孩子,又不需要什麼改動。簡直是給孩子們啟蒙的最好讀物啊。從歷代大家對此文的評價便可知道,確實是絕妙文章。嗯,改天找個機會,把它給丟擲來,震一震學院裡那些眼高過頂的傢伙。

想著大家被自己《千字文》驚呆了的場景,劉備心中不禁偷偷暗笑起來……

夏五月,涼州密探傳信回來,王允與士孫瑞等,密見頻繁,看來王允等人是要準備下手了。劉備回信指示,隨時關注呂布動向,盡最大可能,營救蔡邕。

訊息傳了回去,劉備也就放下心來。隔這麼遠,密探能不能成功,他也不知道。不過就算失敗,自己也問心無愧了。畢竟自己已經盡力了。

卻說呂布在長安,因投董卓時,誓為父子。因此甚得董卓之信愛。董卓也是自己知道自家事,自己搞得天怒人怨,搞不好哪天就有死士刺客冒出來。自己決不能給那些人機會。於是出入宮禁府邸,常以呂布侍衛,須臾不得離。然則董卓性格暴躁易怒,呂布進退稍有失董卓之意,便引來一頓劈頭蓋臉的痛罵。

有一次甚至董卓撥出身後手戟以擲呂布。要不是呂布敏捷,身手過人,搞不好就要重傷。雖然後來董卓怒氣平了,又好言撫慰。呂布心中還是憤憤不能平。自己好歹也是縱橫一方的勇將,如今拜你為義父,屈身在你跟前,護你周全。你不感激,好好待我也便罷了。反而三番五次的責罵。當我是你兒子還是豬狗啊?最讓呂布心憂的是,董卓脾氣說來就來了,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又要發瘋?這一次躲過了手戟,下一次呢?再下一次呢?

呂布開始為自己的小命擔憂了。再看朝中大臣絕大多數和董卓勢同水火。呂布再傻,也知道不對頭了。他開始懷疑起自己當初在洛陽投靠董卓是否正確?雖然自己跟了董卓,先為騎都尉,後又轉中郎將,不久又得封亭侯。可是這都是自己應該得到的。自己為董卓除了丁原,率了幷州軍將投了董卓,使得董卓在洛陽無人能抗,這不全賴自己之力嗎?

要是自己當初不投董卓,一心一意護衛丁原、朝廷和天子,說不定自己如今也一樣是侯爵了。當今亂世,大丈夫還怕得不到重用,不能崛起乎?

一念至此,呂布就心中鬱悶萬分。正因為如此,呂布對司徒王允的刻意接近,並未拒絕。在他看來,能得司徒的拉攏,不正是自己能力的體現嗎?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