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原武守將也沒想到夏侯惇竟然如此迅速便近了身,一時間被夏侯惇弄得手忙腳亂。眼見得刀光閃閃,風聲清冷直逼面門,只好棄了槍,一個後翻滾,躲開夏侯惇致命一擊,而後自親兵手中奪了環首刀,復來戰夏侯惇。
夏侯惇乃後來的曹魏開國元勳,一身武力過人,又豈是這等無名武將所能敵,交手十餘合,那守將便骨軟筋酥,熱汗騰騰,眼見得左支右擋,便要不敵,便開口道:“某願降!某願降!”
夏侯惇殺得性起,又恨此人不早早獻城,白白浪費自家健兒的性命,如何肯放。他一聲獰笑道:“晚啦!”手中攻勢卻又是凌厲幾分。
又斗數合,夏侯惇覤見破綻,暴喝一聲,舌綻春雷,連斬三刀,第一刀,斬落原武守將手中兵刃,第二刀,劈斷原武守將一臂,第三刀,刀光一閃,只見一顆斗大的人頭飛出好遠,原武城守將脖子中的熱血順著脖腔衝出三尺高,而後往前一撲,再無聲息。
曹家軍哦的一聲歡呼,夏侯惇執了原武守將之頭在手,滿面血汙,大喝道:“爾等主將已死,還不速降!”
眾原武軍見夏侯惇一手持頭,一手執刀,殺氣騰騰,兇威凜凜,不由心中驚懼,一身膽氣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紛紛扔下手中兵刃,拜道:“將軍,我等願降!”
夏侯既取了城池,便大開城門,迎了曹仁進來,又遣飛馬馳往曹操處報捷。
不說兩軍分取兩城,卻說王匡自泰山募兵返還河內。便見董卓所遣一干大臣滯留懷縣。王匡一見,喲,好多熟人,還有姻親。此時各為其主,王匡也懶得搭理,徑自去尋袁紹。
見了袁紹,便道:“本初,韓元長等到我處,所為何事?”
袁紹見王匡來了,便道:“公節有所不知,韓元長等為董卓所迫,攜詔書欲來我處說降。”
王匡道:“詔書何在?”
袁紹便把詔書給王匡看,王匡一看,便樂了,董卓在詔書中寫道,自己之前一直擔任邊地守臣,極少入朝,於朝政之事,頗有不懂之處。之前種種,是自己有些獨斷專行了,是以才導致許多人不滿。但是,自己這邊呢,代表著天下正統,還是有許多名士許多公卿支援自己的。自己雖然有些做法不妥,但內心卻是一心為公,一心只為大漢好,別無他志。希望諸位可以理解。
如今因為治國理念不同,導致天下動盪,戰禍四起。自己每每因此而心不自安。於是打算好好和大家坐下來談一談。自己打算去相國尊號,只為太尉,而袁本初,負海內人望,可為司徒或司空。兩人可攜手共秉朝政,為一個繁榮的,穩定的大漢帝國,作出自己的貢獻……當然,要是本初你同意我的條件,可以大家暫停戰事,坐在一起談一談,然後我滿足你的條件,你也要負責勸停關東諸侯,讓他們罷兵,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王匡又問諸臣到懷縣之時日,袁紹說來了半個多月了。
王匡就道:“本初意有所動乎?”
袁紹馬上一本正經道:“豈有此事?我與董仲穎有滅門之恨,豈有從他之理!”
其實王匡沒猜錯,袁紹是有些心動了。他當時反董,是有著自己的小算盤的,就是他不滿董卓行廢立之事。而且自己出逃之後,太后與弘農王皆在董卓之手,生死難卜。於是袁紹便想,你董卓一個粗鄙莽夫,也能行廢立之事,我袁紹世代纓簪,四世三公,難道我便不可以行廢立之事?好,你立一帝,我不滿意,我便聯合天下諸侯,重立一帝。看看這天下,是聽你姓董的,還是聽我袁氏的?
當時袁紹都與眾人有溝通,打算迎立幽州牧劉虞劉伯安。劉虞乃光武帝長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劉強當年可是皇長子,當了太子好多年。只是後來母親郭皇后被廢,劉強心不自安,乃自請去太子位而就蕃。光武帝心中不忍,又因為劉強沒有過錯而廢太子之位,是以對他非常優待,於是賜其虎賁旄頭,宮殿設鍾虡之縣,擬於乘輿。一共讓其受二十九縣之封。劉虞的身份,在一眾宗室中還是非常尊貴的。所以袁紹當初就把主意打到劉虞的身上了。
結果自己還沒行動呢,劉備帶著何太后與弘農王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的面前了。袁紹大計遭挫,表面不說,心中卻把劉備恨得要死。這也是後來袁紹一直與劉備不對付的原因之一。
王匡聞袁紹所言,不疑有他,便道:“既如此,某一路勞頓,先行安頓,明日再與本初議事。”
於是與袁紹作別,自去府中不提。
感謝書友煙花易冷夜太美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