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是孫堅軍中主簿闖了進來。其對孫堅道:“主公,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主簿推問意故。”開始找碴兒了。
張諮聞言,哪裡不知孫堅陷己,於是大懼,藉口更衣,離席欲去。跑到外面一看,孫堅兵把此處圍得水洩不通。張諮懊悔無及,乃道:“今死此矣。”
復返席,張諮自作鎮定。孫堅主簿又言曰:“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案軍法從事。”
張諮此時也顧不得許多,臉上汗一下子就炸出來了,生死攸關,便激動的問道:“文臺,你想要什麼?你說,只要南陽有,我傾其所有以奉義軍。”
此時孫堅忽然對張諮咧嘴一笑,道:“欲借子儀兄項上人頭一用!”
張諮被孫堅笑得心裡陰森森的,再聽此言,便癱軟在地,雙目無神,喃喃道:“我何罪之有?我何罪之有?”
孫堅嘆道:“公無罪,然則不當為南陽太守。”
張諮聞言,猛的抬頭,慘笑道:“文臺若要宛城,拿去便是,何故殺我?長沙太守攻殺本州刺史與南陽太守,大漢亂矣!亡矣!文臺今日殺我,他日又豈知不被人所殺!我便先行一步了,哈哈哈哈哈!”
孫堅聞言大怒,使人牽瘋顛大笑的張諮出營門斬之。而後引軍直趨宛城下,乃道:“張諮無故拖延義兵,已被我斬之。今我率大軍討賊,暫領宛城,如有不從軍令者,殺之!”
滿城震怖,無有不從者。自此,南陽落入孫堅之手。
孫堅既得南陽,便快馬加鞭,令信使直奔魯陽,魯陽袁術得報,大喜,道:“我得文臺,真久旱得逢甘雨也!”於是率本部進駐南陽,著令孫堅率部還屯魯陽。
劉備若在,便知孫堅早就投靠了袁氏,並選擇了袁術作為他的靠山。孫堅素有抱負,然則朝中無人,縱然政績出色,卻只能三任縣丞,浪費光陰,苦苦蹉跎。若不是黃巾亂起,朱儁賞識,孫堅也不會崛起于軍中。正是有在黃巾平亂和涼州平叛的出色表現,從而被袁氏看中。
袁家四世三公,歷代纓簪,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若是太平盛世,只怕袁家也不會拿眼睛看下孫堅。然則天下大亂,狼煙四起。秉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考慮,袁家才把眼光放在了孫堅身上。家世清白,政治背景乾淨,且朝中無依無靠,獨自打拼。剛好袁家公卿遍地,門客無數,卻沒有一個有著出色軍事天賦的人。於是稍一接觸,兩者便一拍即合。袁家負責孫堅的前途,孫堅則成為袁家手裡鋒利的刀。
不久,作為袁氏下一代掌門人的袁術便迅速讓孫堅看到了袁氏的誠意,孫堅被迅速任命為長沙太守。大破長沙賊之後,又被封為烏程侯。
這可不是關內侯,也不是亭侯,鄉侯,可是大漢除劉姓外能夠獲得的最高爵位:縣侯。
皇甫嵩與朱儁平定黃巾,威鎮天下,也不過是縣侯之封。當年朱儁為交州刺史,平定一州之亂,也只是封了個亭侯。再向前推,涼州三明,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名將,在邊地與羌人,烏桓人,鮮卑人打生打死,戎馬倥傯一輩子,卻也只有段熲受封。孫堅若無袁氏,他何德何能,破了個長沙賊,就得受封縣侯?
孫堅既受袁氏大恩,心中感激不盡。誓欲報效袁氏。前番袁術拒受董卓官職,出逃荊州,心中也是有小算盤的。荊州沃土千里,地富民殷。作為袁家的嫡子,袁術眼光又豈會差。他和袁紹不同,袁紹目光一直在北方,他卻早早就看上荊州這塊肥肉啦。
於是袁術逃出洛陽後,哪也不去,直奔荊州。當然,荊州有刺史,各郡也有太守,他沒理由去強佔別人的地盤,袁家子弟還是要講臉面的。便在魯陽停了下來。魯陽是南陽郡的一個縣,此處勾連穎川,死死卡住荊州通往北方的要道。剛好魯陽令是袁氏門生。袁術便光明正大的把魯陽城給佔了。
等到兄長袁紹出奔,來信籌劃欲起兵討董時,袁術心中一喜,機會來了。便發信與孫堅,囑咐他見機行事。
於是孫堅借了大義名份,先殺刺史,後誅張諮。南陽全境,竟落入袁術之後。
董卓在袁家兄弟紛紛出逃後,便一直把眼光放在他們身上。見一個南下,一個北上,董卓便心知有鬼了。
董卓對政治不太在行,但軍事精通啊。一見袁術賴在魯陽不走,再一看地圖,便知袁術打得什麼鬼主意了。
及至荊州有吏上報,荊州刺史被害,董卓便笑了,袁家小子你不是想要荊州嗎?休想。
於是董卓迅速上書朝廷,拜劉表為荊州刺史。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漢魯恭王之後,黨錮時期的大名士,八俊之一。黨錮時期受到迫害,逃亡四海,黃巾之亂時得免,被大將軍何進所闢,此時為北軍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