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二月,劉備再次返家,給劉母帶來了一份意料之中的禮物。他和盧珻的婚書。熹平六年冬的時候,盧植便在府中和劉備論及此事。結果毫無準備的劉備愣了半天,盧植還以為他不願意呢。
當時盧植也大度,便說:“若是五郎不願,此事便休再題。”幸好當時只有他倆人在,盧植也不虞此事傳出去讓家人不開心。
劉備哪裡是不願意,只是盧珻才十三歲,平時他都把他當女兒看待的好不好?當下劉備苦笑一聲,道:“老師如此看重,且九娘端莊秀麗,聰慧可人,我哪裡有不喜歡的道理。只是,只是九娘也太小了一點罷……”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小姑娘太小了點,我可下不去這手。
盧植心思過人,一聽就笑了:“九娘又哪裡端莊了,調皮得很。你喜歡就好,年齡不用擔心,也不是讓你們立即成親,可以先定下親事,待九娘十五歲後,你們再進行大婚也不遲。”
劉備不禁吐槽,十三歲和十五歲有差別嗎?不還都是幼女?要胸沒胸要屁股沒屁股的。腦海中卻浮現出盧珻一臉媚意怯生生的喊著自己五郎哥哥你輕點的畫面,心中莫名其妙的一蕩,然後呸了自己一下,太那啥了。
這事就這麼定了下來。然後直接變化就是未來的岳母沈氏和大舅兄盧敏對自己越發熱切起來,完全把自己當成一家人了。而九娘不知道是不是誰跟她說了什麼,躲進閨房再出不肯出來見劉備了。讓劉備好一陣悵然若失。
漢代婚姻步驟很麻煩,兩家有意之前,要排除一些婚姻禁忌的因素,比如祖上是否有仇,是否同姓。盧、劉兩家自然無仇,也非同姓,但還是請了個占卜的。問生辰八字是否相配之類的。一切沒問題之後,就開始要交換婚書了。
劉備父早喪,婚書便由劉恭這個大老粗來寫,雖然一身草莽之氣,但劉恭一手隸書也算工整:姻眷弟劉恭頓首為侄劉備求聘於大德望盧翁子乾親家大人之女為室,恪具赤箋,敬求,乾坤金造,某年某月某日浣之吉,前名載頓,後福齊天。
婚書的背面,還有數行字: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好吧,這婚書就相當於後世的結婚證,事情到了這一步,便已經徹底的定了下來。劉備便只坐等九娘長成就行了。
劉氏看到婚書,喜極而泣,盧植海內清名,這下總不會再像甘琪那樣不把女兒嫁給自家兒子了罷?劉備要是知道母親第一念頭就是這個,定然要翻白眼。
劉備這次回來,還有一件事,就是今年是熹平七年(年底皇帝改元光和元年)了,他已經十八歲了。母親和叔父商量著劉備經常在外,又曾為洛陽縣從事,如今又在太學,是應該給他行冠禮了,不然老被人五郎五郎的呼來喊去,不太合適。
劉備本來想請盧植來涿縣觀禮,但想了想還是算了,他是太學生隨便跑沒關係,盧植是朝官,又在修史,還是不麻煩他的好。
這日劉家祠堂,劉備沐浴過後披頭散髮,一身白袍,他要先來祭告祖先,告訴祖先,劉家兒郎今日始又有人成年了。劉備跪伏於地,默默禱告,祈求先祖有靈,護佑他和母親,家人,族人皆身體康健,平平安安。護佑他在這個即將來臨的亂世能立不世之功業,再造大漢之雄風。
冠禮,禮之始也,標誌著一個男子從此成年,要開始承擔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和後世領取身份證差不多。
劉備再一次沐浴更衣,又換了一身衣裳。外面的族人,身著禮服排成兩行來觀禮。今天的的主持者為宗子劉元起,老族長體力不行了,坐在一旁觀禮。贊者為劉子敬。
劉元起和劉子敬命劉備跪伏於地,然後他們倆銅盆中淨手,給祖先上香。然後分立左右,劉元起大聲道:“某之侄,劉家五郎,曰備,將加布於其首……”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劉元起的大嗓門喊完之後,劉子敬便上前來,用帛包住劉備散亂的頭髮,然後劉元起鄭重的把緇布冠戴在劉備的頭上,繫好冠帶。這一加,意義非凡。
劉備在引導之下向祖先再拜而興,又大禮向兩位叔父拜下。劉元起劉子敬還禮畢,諸觀禮者賀,劉備還禮,而後進入側室中更衣。
這一次,卻是加的皮弁,代表著劉備替國朝服兵役的義務和對劉備建功立業,為國干城的期望。“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