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泡其實也不難。
搞不了鎢絲,可以用碳絲,沒有惰性氣體,可以用氮氣。
實在不行,直接空氣中來跟碳棒也是可以的,最早的電燭就是這樣,無非就是耗電,壽命短。
不過相對而言,還是電動機更實在一些,因為電動機的出現,代表著能源利用方式的革新,而人類社會的每一次巨大飛躍,都是伴隨著能源利用方式革新而產生。
關鍵還簡單。
因為電動機和發電機,本質上是一回事,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能製造發電機,基本上就意味著可以製造電動機。
二者的區別僅在於,一個是機械能輸入,產生電能輸出,一個是電能輸入,產生機械能輸出。
而發電機,以目前的條件,是可以手搓的,這也就意味著,電動機近在咫尺。
經過解釋,李二等人也很快理解了。
其實很簡單,就像陳遠說的,把電動機當成水車來看就好。
水車能幹的,電動機都能幹。
很多水車很難,甚至根本幹不了的,電動機一樣能幹。
好比照明。
只不過一個吃水,一個吃電。
而相比必須靠近水源,體型龐大嚴重依賴水體流動的水車,電動機體積小,輸出高,不挑安裝地點,無疑帶來了更多可能。
因為電能是可以遠端輸送的,需要的,僅僅是金屬導線。
電能的獲得方式也多種多樣,除了水力,太陽能,還有風力,甚至火力,都可以。
水力卻只能是水力,而且想要遠距離輸送,光想都頭皮發麻。
陳遠也沒光說不練。
大致都解釋清楚後,隨著絞盤轉動,另一道水閘開啟,繼而又一臺水輪機被帶動,很快電機嗡鳴,木工車床順利啟動。
當場一幫人就看傻眼了。
快!
真的好快!
他們也不知道到底一分鐘多少磚,他們就知道,那原本靜止的鋒利的鋸齒輪,嗚嗚嗚嗚轉動著,快得看不清。
威力也非同小可。
齊大腿粗的木料,橫著切豎著切斜著切,切片切段切丁,隨心所欲。
切出來的木料,刨一遍,表面光滑,紋理清晰,比之老木匠都儼然不差。
關鍵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