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墨子與道德經.> 第四十七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1],見天道[2]。其出彌[3]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4],不為[5]而成。【註釋】[1]窺牖:窺,從小孔隙裡看。

牖:窗戶。[2]天道:日月星辰執行的自然規律。[3]彌:越。[4]不見而明:此句意為不窺見而明天道。

一本作

“不見而名”。[5]不為:無為、不妄為。【譯文】不用出門,就知道天下所發生的大事;不用開窗往天上看,就知道天道的執行規律。

行走的地方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所以,有

“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親見而能瞭解

“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解析】這一章主要談的是哲學上的認識論,講如何認識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

老子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著某種規律執行著,掌握這種規律(或原則),當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實況。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講對事物的認識不必藉助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器官去感知,只須用頭腦去思考就夠了。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是用聖人的不行、不見和不為來說明立論的正確。

老子這裡所說的聖人並非指哪些人物,而是由於當時都有盲目崇拜聖人的心理,所以老子以聖人之如何如何來強化論證的力度。

老子強調內省功夫的重要,他認為認識客觀事物不必到實踐中去,只要坐在屋子裡潛心思考就行了。

老子的這一思想與後來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所提倡的

“頓悟”很相似。佛經說佛祖盤腿坐在菩提樹下,七日七夜下吃不喝苦心冥想,終於悟得了佛法。

老子的這一思想,是與他的無為而無不為的世界觀緊相互應的,也可以說是其自然無為思想在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問題上的運用。

《墨子與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重新整理頁面,即可獲取最新更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