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昔之得一[1]者:天得一以清[2];地得一以寧[3];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4];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5];谷無以盈,將恐竭[6];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7]。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8]孤、寡、不穀[9]。
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10]。是故不欲琭琭[11]如玉,珞珞[12]如石。
【註釋】[1]得一:即得道。[2]清:氣之清輕。[3]寧:氣之濁重。
[4]裂:分裂。[5]歇:消失、絕滅、停止運作。[6]竭:乾涸、枯竭,資源用盡。
[7]蹶:跌倒、失敗、挫折,倒地不起。一本作
“貞”。[8]自稱:一本作
“自謂”。[9]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
“孤”、
“寡人”、
“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10]致數譽無譽:追求過多的榮譽就得不到榮譽。
[11]琭:同碌,形容玉美的樣子。[12]珞:同落。形容石堅的樣子。
【譯文】自古以來深刻體悟得道的作用的事物有:天體悟了道的作用,成為清澈的天;地體悟了道的作用,成為安寧的地;神體悟了道的作用,有了靈性;河谷體悟了道的作用,才可以水滿;萬物體悟了道的作用,不斷繁衍增多;侯王體悟了道的作用,成為吉慶祥和的天下。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道發揮了作用。如果天不清澈,那麼天恐怕就裂了;如果地不安寧,那麼地恐怕就要震動;如果神沒有了靈性,那麼神恐怕就消失了;如果河谷沒有了水,那麼河谷恐怕就枯竭了;如果萬物不能繁衍,那麼萬物恐怕就絕種了;如果侯王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吉慶祥和,那麼他的高貴地位恐怕就會垮臺了。
因此,尊貴以低賤為其根本,高物以其底層為基礎。由於這個道理,所以侯王謙稱自己為孤家,為寡人,為不穀,這不就是表示以低賤作為根本嗎?
難道不是嗎?所以追求過多的榮譽結果就得不到。為人不要追求像玉那樣明亮奪目,而應像頑石那樣堅硬有聲威。
【解析】這一章講
“道”的普遍意義。正道而行,依道而用,侯王不能加我以貴,天下不能鄙我為賤,名利不有,榮辱不至,生死不渝。
理之始謂一,數之元謂一,一者乃大道之本體。天地之象,得一而成;天地之體,得一而盡;天地之變,得一而變;天地之化,得一而化。
人能得此
“一”,處靜恬淡,不偏不倚,進入
“道即我身,我身即道”的境界,往往不見有為之跡,用之卻無往而不利也。
總而言之,本章開頭就是講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