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1]者有志,不失其所[2]者久,死而不亡[3]者壽。
【註釋】[1]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強:剛強、果決。[2]所:所在,立場。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
“道”猶存。亡:消失。【譯文】能瞭解別人叫做智慧,能瞭解自己的人才算聰明。
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的人才算剛強。知足常樂的人才是富有的人。
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體雖死而
“道”仍然存在的,才算真正的長壽。【解析】此章承接上章,上章老子專講侯王的為人之道,意在勸誡侯王安於本分,不要總想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
天道本公,非人力所能扭轉。老子主張人們要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認為
“知人”、
“勝人”十分重要,但是
“自知”、
“自勝”更為重要。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又不知己,每戰必殆!
“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倘若能認清自己、堅定自己的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即使人的身體消失了,但精神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根據老子作此《道德經》所堅持的一貫思想,即自然無為的思想,顯然老子贊同自知者、自勝者、知足者、死而不亡者。
其中自知者、自勝者、知足者都是從人的自我修養出發而講的,而死而不亡者則是講的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
《墨子與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重新整理頁面,即可獲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