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交戰,根本沒有進行多少纏鬥,殷商軍隊就倒戈了。
周武王長驅直入,商紂王眾叛親離。
這似乎合乎我們對於一場聖潔之戰的想象。
可《史記》畢竟是漢代的典籍,對一千年前的牧野之戰的描寫未必精準。
在更早的文獻裡,雖然能見到很多關於牧野之戰的描寫,但唯獨對於戰鬥的具體經過缺乏描述。
譬如《尚書·牧誓》,只記載了周武王的戰前動員,全篇止於周武王的誓詞;
《逸周書·克殷》對戰爭過程的描寫,只有“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這一句話;
《詩經·大雅·大明》也只是籠統地記載了雙方軍隊的威武雄壯,對戰鬥過程不置一詞。
在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史料中,對戰爭的記載,傾向於詳細記述戰爭的原因、戰前的準備,對戰爭過程一般很少花費筆墨。
對牧野之戰的記載也不例外。
可這一次,陳文哲看到了真實的情況。
那麼,他怎麼就確定這是牧野之戰,這是武王伐紂的關鍵之戰呢?
其實,除了前面的原因,還有很多因素。
關於這一場戰鬥,後世研究者很多,像是站前戰後的情況,當時的天氣狀況,還有就是當時戰士的服裝等因素。
甚至由於這一場戰爭,還出現了一個成語,那就是血流漂杵。
很顯然,這裡的這個詞,不止是誇張,肯定是有原因的。
現在可是有人專業研究這個,比如說現在還有西周武士復原圖,這些文獻出自《華夏古代軍戎服飾》。
圖中武士衣、裳、舄樣式出自《新定三禮圖》。
胃的樣式,參考神都昌平出土實物。
甲的樣式,參考西陝長安普渡村出土實物;
兵器樣式,參考神都房山出土實物。
雖然已經幾千年過去,但是發生過的事情,一定會在歷史上留下蛛絲馬跡。
現在連當年士兵穿的衣服,都可以參考過去,復原出來。
那麼當年牧野之戰的過程,是不是也能判斷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