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驅邪避災,迎福納祥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驅邪避災,迎福納祥 (1 / 3)

後來,當趙振秀瞭解國家有關出土文物的政策規定後,便積極地上交這件銅犀牛,還詳細地講述了發現銅牛的過程。

據趙振秀說,那甕裡還有一些東西,有些東西還在“牛”的肚子裡,有些直接放在甕裡。

後經清理,除了犀牛外還有銅器、鐵器、陶器等文物24件。

最後鑑定為西漢時期的青銅酒器。這件華美、寫實、巧用的錯金銀雲紋銅犀尊,見證了2000年前我國犀牛的神韻。

在幾千年歷史之下,青銅尊在我國古代,肯定不止是鑄造了一隻。

現在民間發現和一些出土,由於網路的普及,發現的已經有數個。

這也證明,我國古代是真的有犀牛。

陳文哲這一次算是真正開眼了,因為他在這裡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古代犀牛。

不止是青銅器,還有其他一些存在形式的犀牛。

當然,最出名的肯定是青銅犀牛,特別是古代對於犀牛好像有一種特殊的鐘愛。

其實古人對犀牛早有認識,犀牛曾廣泛生活在我國古代中南部地區。

在西陝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多個遺址中,就有出土犀牛化石。

比如位於藍田縣的錫水洞遺址、洛南縣花石浪遺址,大荔縣甜水溝遺址中出土有梅氏犀化石。

西陝還出土了古動物犀牛化石,如位於旬邑縣的馬欄鎮的板齒犀牛化石。

包括上頜骨、上臼齒、下門齒、肩胛骨、髖骨等計62件。

經神都自然博物館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進行修復裝架,復原後的古犀牛化石體長4.8米、高3.1米。

這被認為是已知的世界上,第一具可以復原裝架的板齒犀牛化石,現收藏陳列於旬邑縣博物館。

漢代,產犀區的國家曾將犀牛進貢至中原皇家御獸苑,與獅、象等動物一起圈養。

宮廷匠師根據這些動物的形象,製作成各種酒器,以求驅邪避災,迎福納祥。

進入唐宋犀牛在中國已較鮮見,唐代一種被稱為通天犀的犀角居然“計價鉅萬”,明清時人們已不知犀為何物了。

1975年在漢文帝劉恒生母薄太后的陵內,發現有犀牛、大熊貓從葬,為國內考古所僅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