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完成之後,要對陶胎進行拍打滾壓,才能使泥條相互黏合得更加緊密牢固。
在仰韶文化中,出現了慢輪修整技術,在一些陶器口沿留有輪旋的痕跡。
大地灣、王家陰窪等遺址出土的陶罐、葫蘆瓶,底部出現修整時產生的正心渦紋,都足以證明慢輪的存在。
正心渦紋是將坯體倒扣在陶輪上,用工具從中央往邊緣修整器底時,逐漸移動而產生的紋理。
它不同於快輪製陶分割器底時,所產生的偏心渦紋。
雖然尚未發現陶輪,但在大地灣卻發現了從仰韶早期,到晚期成系列的製陶轉盤。
轉盤為夾砂陶,既厚且重,直徑大多30餘厘米。
早期轉盤中部隆起為一平整的工作臺面,晚期轉盤則在盤中央倒扣一陶盆。
仰韶晚期的一套器物,出土時就正好表現了製作中的情形。
陶盆倒扣在轉盤上,轉盤中間有一圈凸起的圓形泥稜,正好將盆固定於轉盤之內。
操作時轉盤置放於陶輪之上,直徑15厘米的陶盆底部,則成為盤築陶坯的工作臺面。
有的轉盤內部,還刻有許多以正中為圓心的同心圓。
藉此可將陶器圓形口腹部及底部,製作得更為規整。
有的轉盤邊緣部位有多個小孔,以便排出盤內製陶時流出的過多泥漿。
這套製陶工具及其細部精巧的構想,充分體現了我們的祖先,有著聰明的才智與豐富的創造力。
還有,在秦安、甘谷一帶,有些村民仍然使用慢輪。
一般先挖一個地坑,坑內埋設轉軸,陶輪用草泥製成,置放時與坑口齊平。
製作時用腳蹬踩陶輪,使輪轉動。
因無其他動力,陶輪只能慢速旋轉,陶輪中部再加置一泥質工作臺。
從這種裝置及工作場景中,似乎可以捕捉到幾千年前先民們製陶的資訊。
彩陶的繁榮與製陶工藝水平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
快輪興起後,彩陶迅速衰落。
經研究發現,凡具有彩陶製作傳統的古代文化,其製陶工藝必然停留在手工製作階段。
掌握和使用了快輪製陶術後,彩陶工藝便很快隨之消亡。
甘省彩陶直至辛店、沙井文化,仍然使用泥條築成法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