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澤會館的石柱礎雕刻,取材廣泛,造型新穎。
大多為飛禽走獸,與吉祥植物相結合,一動一靜,交映生輝,產生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從中可看出,古代藝人獨到的構思和高超的技藝。
而這裡面也不是沒有遺憾,因為裡面有部分珍貴建築,已經損毀。
潞澤會館雖然因近300年的歷史,和儲存較為完好,忝列“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它的部分精華卻永遠消失了。
現在再也看不到那上面的手工藝術和匠人心血,這部分精華就是戲樓前的九龍壁、文昌樓和魁星樓。
它們通通毀於六七十年代,像是九龍壁,原來位於潞澤會館中軸線最南端。
它坐南朝北,高約10米,寬約8米。
牆面鑲嵌數百塊琉璃構件,裝飾華麗。
照壁南面,有雙重須彌石座,束腰部位飾多變的福壽圖案。
壁體為三個圓形立體雕塑,依次鑲嵌“二龍戲珠”、“麒獅戲鬥”、“漁樵耕讀”圖案。
圖案之間與兩側分嵌兩副對聯,內聯為“經壁輝光媲美富,羹牆瞻仰對英靈”,外聯為“浩氣已吞吳並魏,麻光常蔭晉與秦”,極言武聖關羽的威名之高。
照壁北面,雙重須彌石座,圖案與南面相同。
壁體中部鑲嵌九條祥龍,環繞九龍四周飾寓意富貴的“福”字、牡丹和吉祥如意等圖案。
潞澤會館的九龍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它歷經了二百四十多年風雨後,遇到了大風暴,可惜沒有儲存下來。
它同附近的文昌閣、魁星樓同時被拆毀了。
當然,現在陽洛這邊也不是沒有好東西,因為這裡畢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所以也有著不少傳承人。
在走出會館的時候,陳文哲就看到了一件精美的根雕。
這是一件《黃河人家》的根雕作品,製作的十分精細,手藝也是頂級。
看到它,陳文哲就好像是看到了作者手中的刻刀,在原木上翻飛。
或粗獷有力,或精雕細刻,經過一番雕刻,一塊名不見經傳的原木,就完成了一次華麗變身。
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故事場景,無論是花卉樹木還是蟲魚鳥獸,一塊小小的木頭上“裝”的盡是精彩世界,這是木雕展示的傳統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