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紫禁城在明朝一共遭受了13次雷擊,七中六次都擊中了螭吻,建築沒有受損,螭吻功不可沒啊。
這些隱藏的不像龍的龍形紋石刻石雕,在故宮之中還有不少。
比如故宮建築屋脊上,還藏著的另一個龍子是狻猊。
它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故宮太和殿為等級最高的古建築,角脊之上排列著10個小獸,。
其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
這些神獸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所以出現在再多在這裡也算正常。
像是這樣的龍還有一些,比如螭龍。
在故宮之中有一隻螭首,是謂古橋的守護神。
近段時間來,傳出故宮博物院館藏有清代御製《獸譜》。
《獸譜》始繪於乾隆十五年,乾隆帝對它極為重視,先後委任傅恆、劉統勳等8位軍機大臣參與校勘。
它由宮廷畫師餘省和張為邦執筆,於乾隆二十六年完稿。
這本動物圖志總計繪製180幅不同的瑞獸、異獸、神獸以及普通動物畫像,在學術和藝術兩方面,都極具價值。
其實,各種各樣的神獸不只是存在於圖譜上,它們還藏在今天故宮的角落裡。
不是每一種動物,都能在故宮裡謀得一席之地的。
那些坐鎮在故宮建築不同方位裡的神獸,背後通常有著某種特殊的意義。
螭,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
傳說它是龍最喜歡的兒子,其傍水而居,好險,勇猛,是古橋的守護神。
而螭首的頭部雖然有點像龍,不過比龍頭扁平些,更接近於獸類。
它有點獅子相,頭頂有一對犄角。
之所以有角,是與封建皇權脫不開關係,是權力的催生品。
現實中,在故宮、天壇等我國古代經典的皇家建築群裡,經常可以看到螭首的身影。
如果記不住螭首這個名字,它還有另外一個很好記的名字,叫作避水獸。
《西遊記》裡牛魔王的坐騎叫避水金晶獸,雖然《西遊記》裡沒有明確地說,但是長得就很像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