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元代釉下五彩瓷的出現,是有材料和技術支援的,所以元代釉下五彩瓷的出現並不奇怪。
其實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憑空出現的,比如紅綠彩瓷,就應該是五彩的前身。
紅綠彩瓷的淵源,應該遠朔到金代的磁州窯紅綠彩。
但金代磁州窯器物胎體比較粗糙,沒有元代景鎮瓷器那種潔白無瑕的胎體,還需要使用化妝土遮蓋胎體的瑕疵和灰暗。
所以只能以民間藝術的形式存在,無法登上國家宮廷的大雅之堂。
而元代出現的這種紅綠彩瓷器,屬於真正成熟的釉上彩繪瓷器。
元代的紅綠彩瓷開創了後代五彩瓷器的先河,在我國陶瓷藝術史上,無疑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當然,元代的紅綠彩瓷肯定也屬於五彩瓷。
元代五彩瓷器,由於國內尚沒有出土完整器物的記載,所以說鑑定未免被人詬病。
不過,陳文哲眼前的這些可沒法作假,比如眼前的兩件元代紅綠彩大碗。
陳文哲相信,見過的陶瓷收藏家絕對不會超過10人。
而這十人還肯定都是半吊子,不是真正的專業人士。
從這兩件瓷器上可以看出,元紅綠彩器的器型和紋飾,幾乎完全類同於元青花瓷。
出現疑似元紅綠彩瓷器,可以比照元青花的紋飾胎釉鑑定方法,進行對比鑑定,當無大誤。
元紅綠彩瓷器的彩也屬於低溫彩,紅為礬紅,是鐵的髮色,綠彩為銅的髮色。
這種彩由於是在800度左右溫度,燒結在瓷器釉上的,所以容易剝落,被稱為釉上彩。
釉上彩瓷器都需要在白瓷上彩繪而成,屬於二次創作的瓷器,其價值肯定高於同等意義上的素白瓷器。
所以後世多有以素白瓷後加彩,作偽以提高經濟價值的做法。
元代景鎮窯基本延續金代磁州窯系“紅綠彩”瓷的風格,也素瓷上施紅、綠、黃三種彩。
略有不同的是,素瓷所施的釉有青白釉、卵白釉、白釉三種。
不過所謂“五彩”,並不是指瓷器上的彩繪顏色僅有五種,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