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五色花戧金瀝線堆彩描金碗高8.3厘米,口徑17厘米,足徑5.7厘米。
敞口,深腹,圈足矮小,底足內無釉,底心有一處類似荸薺狀凸起。
胎色白,釉色瀅澈,內外滿釉,為典型樞府窯器型。
碗內口沿一圈忍冬紋飾,並飾暗花紋,碗心柿蒂紋內飾一梵文文字。
碗外沿一道弧紋,並飾暗水波紋,外腹下部飾蓮瓣紋和八寶紋。
這隻碗釉色瀅澈,內外滿釉,紋飾由紫、藍、孔雀綠、琺琅釉勾出,其間飾嵌金片。
碗的胎秞精緻,色白而純美,釉下印花刻畫精細,為樞府瓷之上品無疑。
在釉上五彩紋飾之中,除了結合傳統紋飾外,還雜糅了諸多異域紋飾和多元文化,這個是元代治器十分顯著的特點。
這隻碗紋飾風格,融合了中原漢地文化,藏地佛教文化及西域中亞文化的諸多要素。
而瓷器本身尚白的風格,又來自蒙古貴族的喜好。
首先碗外壁一週的蓮瓣紋及雜寶紋,即代表了經典的藏地佛教特徵,始見於元代,流行於明清。
所取寶物形象較多,元代有雙角、銀錠、犀角、火珠、火焰、火輪、法螺、珊瑚、雙錢等。
明代又新增祥雲、靈芝、方勝、艾葉、卷書、筆、馨、鼎、葫蘆等。
因其尚未形成定式,任意擇用,故而稱雜寶。
此件大碗的雜寶紋,可與諸多同時代青花器物對比印證。
另者,碗心開光內以藍秞彩書寫梵文,為不動明王之“種子字”。
在密教中,種子字表示佛、菩薩等諸尊所說真言之梵字。
每尊佛或菩薩都有其特殊的證悟,或所住的法門,每一佛部聖尊都有“種子字”。
它是生起一位聖尊的“種子”,真言行者修習“本尊法”時,通常都先觀空性。
然後在空性中出現地基、蓮座,再在蓮座上觀種子字生起,變為本尊,方得顯現本尊的一切功德。
又“種子字”能從一字生多字,所以為“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