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後,居然是明清兩代的鏡子最好。”
陳文哲有點感慨,一般青銅器都是越古老越珍貴,但是這一次他看到的窖藏青銅鏡居然是例外。
因為他最後看到的兩面鏡子,都是琺琅彩鏡。
這兩面琺琅彩鏡,應該都是掐絲琺琅御用鏡。
手下是明代時期的那件,此鏡為明代掐絲琺琅葡萄紋宮廷御用鏡。
它直徑44厘米,重9040克,圓形,雲紋。
鏡體整體鑄造,鏡背的邊沿鑄接在鏡身上,銅質精密,鏡身厚重。
鏡背正中雲紋鈕為焊接花工藝,背部以明萬曆時期始出現的松石綠琺琅料為底色。
除此之外,還有掐絲琺琅葡萄藤葉紋,構圖細膩生動,所填琺琅彩料古典素雅。
鏡背邊沿裝飾蓮花紋,圖案規整細密,彩料豐富濃豔。
鏡面原有鎏金,隨著歲月的流逝,鎏金多已磨損,但仍不失當年輝煌。
而云紋鈕和鏡邊沿的鎏金裝飾,仍然儲存完好。
這樣的御用鏡是十分少見的,就是因為其上有著琺琅彩工藝。
迄今為止,同類的掐絲琺琅鏡,尚知存世有兩件。
陳文哲知道這兩件,一件藏於故宮博物院,另一件收於瑞國私人藏家手中。
但尺寸規模和儲存狀態,以鏡子紋飾,都跟陳文哲看到的這兩面相差甚遠。
這兩面可謂是最為恢弘壯麗,堪稱傳世奇珍。
這樣兩面鏡子,也就是陳文哲能夠輕易區分出來,哪一面是明代的,哪一面是清代的。
因為現今我國掐絲琺琅的作法,是蒙元人征服中亞之後,帶回中原的新技術。
不過現今可以確認的掐絲琺琅器,大概只能早到元末明初,元代早期產品還很難見到。
明代的銅胎掐絲琺琅器和清代及近代掐絲琺琅器,在科技檢測上,還是很有區別的。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胎體制作工藝的不同。
明代的銅胎坯面,都是用薄銅片捶打或嵌接而成。
只有口沿、底座或是器耳附件等,才是鑄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