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七百九十章手落為一錘,四錘成一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七百九十章手落為一錘,四錘成一紋 (1 / 3)

這件西漢金獸,是漢代金器製作工藝代表作品,於1982年出土於蘇江省盱眙縣南窯莊窖藏。

西漢金獸呈豹形,蜷伏狀,豹頭枕伏於前腿之上頸部戴三輪項圈。

它的頭頂有一環紐,通體錘飾圓形斑紋。

通高10.2厘米,身長16厘米,身寬17.8厘米,重達9100克。

這件金獸含金量達99%,空腹、厚壁,澆鑄成形。

根據外形特徵,推測金獸的鑄造時代,大約在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

錘紋銅板作為一種極具裝飾效果的肌理,深受高階設計師的喜愛“手落為一錘,四錘成一紋。”

每一道錘紋,都是匠人手工上萬次錘打過程的記錄。

一錘一打之間,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風格,如阡陌縱橫的田野,如風吹荷塘的漣漪,隨意自然。

這件金獸全身作蜷曲匍匐狀,。雖然形貌兇狠、瞪眼俯耳、張口露齒。

但因頭部枕在前足上,且有點神化意味,望之反生親切感;

加之頸部鑄有項圈,給人以馴獸的印象。

獸身底面中空內凹,刻有“黃六”兩字。

雖作隸書,但不失小篆遺風,是鑄成後再刻的。

字跡細小,但很清晰。

金獸出土後,專家對金獸用途的猜測主要分為幾個流派。

第一個說法是鎮,比如席鎮,用來壓天子席子的四個角;

第二種看法認為金獸是用以鎮庫,也是國家財富的象徵;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金獸是一種類似秤砣的度量衡權器,用來衡量重量。

從目前考古結果來看,金獸作為鎮庫的可能性較大。

金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唯一性。

一方面,金獸的黃金純度達99%;

二是年代久遠,可追溯至西漢時期;

三是體型龐大,重量達18.2斤,至少在我國,目前沒有發現比它更早更重的金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