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煙澗村這塊方寸之地,農戶彼此間相互競價的現象很普遍。
這些村民所經營的小作坊,從2007年開始就受到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店裡的銷售狀況並不好。
由於銅價下跌,之前囤積的青銅器價格也跌了下來,2008年虧了本。
事實上,一件成本在八九十元的青銅器成品,往往加個十幾元錢就能賣出去。
而這樣的產品,在零售市場上至少能賣二三百元以上。
這樣微薄的利潤,一旦銅原料價格波動,引起青銅器價格下降,就足以吞噬一些小作坊的利潤。
所以在這裡相互競爭,賣不了高價。
但是要是到了陽洛,只有很少的幾家店鋪,就能賣得高。
很多人也明白這樣賣的利潤太少,以前也嘗試過去外省開設銷售渠道。
但是由於開店成本太高,也缺乏經營經驗,也就轉為在家中開店的坐商經營方式。
其實,即使是當地幾家較大的公司,也由於走出去會面臨更多市場競爭和需求變化的壓力,並沒有建立更多銷售渠道,仍然是以生產加工為主。
一般能夠經營的很好的農戶,都是夫妻店。
這樣的店鋪,一般是丈夫經常在外地聯絡客戶,在一些城市的小商品市場,與一些零售商或者批發商建立長期的業務往來。
由於產品造型和品質較好,雖然也受市場萎縮的影響。
但現在的銷售狀況,已經比2008年要好一些。
所以,很多來過的老客戶透過網路,向這些小商家訂購仿製青銅器。
這也是這裡競爭那麼激烈的主要原因,實在是在這裡,三五人就可仿製青銅器。
看到一家名叫“夏商周古銅精藝”的店鋪。
這就是一家,很明顯的農戶經營的一家臨街店鋪。
走進二十多平方米的前廳內,四周的展架、中間的案臺上,甚至在地面上也堆滿了做好的青銅器。
此刻,店裡有兩人正在前廳的後門處,調製製作青銅所需的石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