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就是他看不出什麼差別,如果但看外表的油脂、釉色,他肯定認為這是一眼真!
可惜,對於像明成化三秋杯這樣的珍品,肯定不能只看一部分,而且要看全部。
要不然,他也不會對著一隻小碗的底足,研究半天。
底足、紋飾、釉色、胎質、造型等等,都看了一遍,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那麼接下來,還需要繼續鑑定,那就要看工藝,特別是名成化時期器物砂底,因為這裡往往是呈褐黃色。
成化瓷器修胎規整,琢器類器物,由於當時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見接胎痕。
由於成化時期工藝非常好,瓶、罐、壺等琢器,接胎痕不明顯;
盤子多有塌底現象,碗、盤類底足較直而且較高。
官窯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兩種。
以帶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黃色,俗稱“米湖底”。
上手撫之,溫潤細滑,無粗糙感,為成化官窯器所特有風格。
器物底足牆較窄,足嵴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
器物裡釉、底釉平滑細膩;
足外牆大多圍以兩或三道弦紋,一道靠上,兩道靠近足底部邊緣,靠近足根那條圈線較深,上面一條則談。
黃釉碗底足較直且較高,足牆較窄,足嵴較圓,足跡露胎處可見黃溢。
這些特徵在成化器上普遍存在,不說鬥彩、五彩瓷,就說明成化青花瓷,也是有這些特徵的。
流傳到現在的一件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就是標準的米湖底。
到了這裡,跟底足相關的特徵,已經差不多都涉及到。
這些特徵差不多有二十五種,最後一種就是款。
明成化瓷器的款識,還是很有標識意義的,因為它的特徵很容易辨別,那就是標誌性的成化款肥。
明代成化年間官窯瓷器款識,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兩種。
這裡要注意,整個成化朝,不見“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書款,不見篆書款。
成化官窯瓷器年款,主要體式為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圍以青花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
當然,也有極個別無邊欄的。
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
另見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橫書的六字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