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蔡齡逝世,這座龍泉地區的窯口,才改為官商合辦。
不過,之後就一蹶不振,卒至閉歇。
惟其出品式樣,力求現代化,與彷古不同。
自德傳教士本德宣傳出土貨後,外人競來採購,供不應求。
邑人廖獻忠首謀彷古,幾可亂真,是為近代彷古之先河。
還有陳左漢、李君義等,亦建兩窯,原制日常用品,繼彷大窯古法制器。
如爐瓶盆缸盒等,式樣不一,種類繁多。
爐,有鬲爐、直筒爐,鼎爐,扁爐,彝爐,穿心爐,鼓釘爐。
瓶有龍虎瓶,五德瓶,三管瓶,牡丹瓶,天球瓶,鳳耳瓶。
盆有雙魚洗,梅花盆,菊花盆。
缸有金魚缸,鼓式缸。
盒有光素印泥盒,雲鶴印泥盒,山水印泥盒等。
均彷二章破式制之。
釉色有粉青、天青、或蔥翠,或點彩。
但梅子青、白湖、片文、魚子紋,則不易彷制。
尤以胎骨太厚,間有跳釉不勻,更泥土中夾雜黑點,而底腳端燒現紫色,較諸真品,難忘項背。
但擇其精者用弗酸浸洗,去其新光,亦可混珠。
其巧者,即鑑賞家亦茫然難辨。
而這樣的作品,在抗戰前,可以說是充斥市場。
從此也可以看出,民國時期的彷古技術到底有多厲害。
雖然在民國時期,西方陶瓷打敗了東方陶瓷,但這只是日用瓷方面。
在晚清以前,西方人從我國大量進口的是日用瓷,對於古董基本不涉及。
但晚清以後,西方人對我國古董特別感興趣。
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瓷器,畢竟瓷器不容易被時間侵蝕而損壞。
有份文獻記載了英輪醫生史提芬·布紹爾,收購瓷器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