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紅釉、秘色瓷這些如果是特色,那麼鞏窯在細微之處也能見真章,像是化妝土。
這東西也叫化裝土、護胎釉或陶衣。
是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塗抹在陶瓷胎體上,使器物表面有一層薄薄的起裝飾作用的色漿。
如果說這些技術還比較普通,那麼獨一無二的東西這裡也有,像是天目釉。
這是創燒於以黑釉瓷,聞名的胡建建陽的“建窯”成品。
指黑瓷釉面的窯變現象,其在光照之下,從器表所煥發出來的黃、藍、紫等色融合在一起的光彩,變幻莫測。
有的說是霓虹人把底釉上奇異的色點,驚為天之目,故稱天目釉;
有的認為產於胡建、西江等地。
有窯變、玳冒、油滴、兔毫、木葉等斑色。
其實,仔細研究一下,國內很多名窯、古窯口,很多技術都是想通的。
比如之前陳文哲研究秘色瓷,就感覺這秘色瓷的燒製就跟很多窯口的技術有關。
甚至秘色瓷失傳之後,它的工藝都有可能被其他名窯繼承。
不得不說,唐代可以挖掘的寶藏,還真是不少。
就像是上一次陳文哲去長安,就在長安有大收穫。
之前他就有想法,想著系統的研究一下大唐文化,比如唐代的建築、石凋碑刻等等。
】
陶瓷、唐三彩什麼的,陳文哲肯定很瞭解。
但是,一國,或者說一朝的文化,最終都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所體現。
這一點他在研究牡丹紋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
要知道牡丹紋可不止是用在瓷器之上,反而用在棉麻絲綢之上更多。
甚至是傢俱、建築之上,都有凋刻牡丹紋。
在唐代,用來燒製瓷器的紋飾,就大量用在建築之上!
或者說,建築之上的紋飾,後來又被用在了瓷器之上。
陳文哲對於一切古物,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古建築也不能例外。
因為這些古建築,承載的不止是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還有其隱藏著的歷史真相。
這就是地大物博,歷史傳承久遠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