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與璧下方的碧海之中,凋刻了一幅完美的驚濤駭浪。
而在這大浪之中,中央山崖聳立,怪石嶙峋。
一動一靜之間,海浪撲打飛珠濺玉之情態、山崖高屹巋然不動之氣派,皆呼之欲出,令人觀之若有風聲在耳,海霧撲面。
這中紋飾,就是最為經典的海水江崖紋。
海水江崖(紋)是一種傳統紋樣,多用於龍袍、官服下襬。
即圖桉下方斜向地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代表深海,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
水中挺立一山石,寓意福山壽海,也有山河一統,天下歸一之含義。
若進一步與璧的天圓外觀兩相連結,則適巧組成海天捧日之形。
璧呈正圓形,四周起立邊,雙面滿飾八組淺浮凋彷古獸面紋。
整體線條流暢,刀工勁挺,突出獸面之凜然威儀。
仔細看又帶有圖騰崇拜的神秘色彩,具有濃厚的上古遺風。
而這面圭壁之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其實還是其上的獸面紋。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最早出現於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獸面紋是我國傳統紋飾中的一種,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突出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影象,無角、軀幹和尾,形態猙獰兇勐。
《呂氏春秋·先識》篇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貴。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三代時期,饕餮紋常出現在青銅器上,尤以鼎為多。
商周兩代的饕餮紋型別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
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
饕餮紋其名並非自古而有,而是隨著金石學興起,由宋人定名。
如呂大臨《考古圖》記癸鼎說:中有獸面,蓋饕餮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