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鬥彩、五彩、法華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鬥彩、五彩、法華彩 (1 / 3)

色地三彩器物以大瓶、大罐、大盤、香薰等陳設瓷為多。

在一摞大盤之中,陳文哲還發現了黃地紫綠衫。

這種釉色的瓷器,以盤為主,外壁繪三彩葡萄、雲鶴、朵花、蟠縭,盤內劃龍紋並填紫綠衫。

底有青花或紫釉題款,款上罩黃釉。

這種盤,整個清代都在生產。

再就是墨地三彩,這種素三彩瓷是地釉先施綠釉,再施黑釉。

問世以紫黑釉勾勒再填黃、綠、紫、白色。

有的在墨地開光中,繪白地三彩。

墨地三彩稀如晨星,民初多有彷制。

還有一種虎皮三彩,清末民初彷制的也比較多。

這是以黃、綠、紫三彩相間點染成虎皮狀斑塊,釉面光亮變幻。

器物有盤、碗及福祿壽三星,均胎骨緻密沉重。

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三彩,都脫離不了釉色。

而三彩最早的其實就是唐三彩,所以到了清代,又衍化出三彩瓷塑。

一類唐三彩俑,將凋塑和釉彩結合起來,有仙佛、禽獸、鬼怪及福祿壽字壺均胎質堅緻,造型生動。

三彩康熙已很少生產,晚清光緒及民國初出現過一些彷製品,也相當精美。

而之前陳文哲發現的瓷器碎片,大部分是明代三彩瓷。

那些明代製品,相比清代素三彩瓷器,品種少了點,但是器型、紋飾、釉色,卻一點也不差。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只是隨著瓷器燒製技術的提高,御廠改用素燒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燒陶胎。

這一變革不僅進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機械強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為明清三彩與唐宋三彩的最大區別。

根據這點,又可將素三彩進一步劃分為“素三彩陶”與“素三彩瓷”兩大類。

景鎮御廠在永樂宣德時期,已經開始燒製各種簡單的低溫複合彩釉瓷。

色釉多為兩種,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稱“綠地醬彩”或“黃地綠彩”等。

造型也主要以碗、盤、壺等日用品為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