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說陶土的研磨,古代只能用石磨來粉碎、研磨,而現代機器能達到的效果,就絕對不是石磨能夠比擬的。
當然,雖然現在有了球磨機,但有時候還是需要用這個磨盤來研磨礦石。
古法工藝雖然有著很多缺陷,但是有些手工做出來的東西, 才能達到特定的效果。
所以,不能完全使用現代機器,要不然很快適得其反。
取一些陶土,再把陶土敲成小塊,然後再一點一點的研磨。
這個太需要經驗了,一般人從學徒的時候, 每天就是這樣一點點做過來的,週而復始。
每一步的距離都很平均,手上的力道也很勻稱,這些都是長在工匠的骨子裡,記憶中。
往往做個幾年才能成手,而做個十幾年,幾十年,才能成為大師。
想一想,只是磨一下陶泥,就每天上百圈,持續幾十年在這個小小的磨盤邊不停的行走,這行走的長度,至少可以繞著地球36圈吧!
其實對於陳文哲來說,做這一切沒什麼難度。
主要是他經過了泥人張傳承的洗禮,要知道泥人張的手藝,可以說已經把挖泥巴做到了極致。
如果是原來,陳文哲哪裡會知道,泥料做到最後,還需要陳腐?
最重要的是, 陳文哲還能透過泥人張的傳承, 更進一步的處理泥料。
比如新增一些東西, 像是棉絮、草纖維等等,這樣做出來的唐三彩陶俑,就不會有開裂的現象,至於掉色什麼的,那就需要看調製釉料的手段了。
這一次製作唐三彩,陳文哲要的是唐代三彩陶器的那種藝術效果,可不是為了做高仿。
所以,劣勢、缺陷要摒棄,他只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
比如,從出土的器物胎體來看,唐代的工匠們對胎料的選擇不是很精,胎質中含有石英顆粒等礦物雜質。
在這一點上,就可以精益求精,先用球磨機磨碎礦料,最後人工處理一下。
這樣既可以得到手工製品,也能夠達到最細膩的程度。
這樣處理對於前期的泥料製作,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幸虧現在只要有錢, 什麼都能買得到,就算是陳腐十幾年的泥料, 只要你有心、有錢, 也是能買得到的。
之前李金鯉就買過陳腐好幾年的高檔高嶺土,現在再買一些特定的泥料,也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