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精品汝瓷的出現,透過回溯,讓陳文哲知道汝窯瓷器都是怎麼燒製出來的。
在這其中,他還看到了歷史上,真品汝窯瓷的燒製過程、效果。
特別是可以看到嚴和這種頂級汝瓷製作大師的制瓷工藝,這讓陳文哲領悟了很多技藝,觸類旁通的技藝更多。
他站在上千年文化積累的底蘊之上, 自然比嚴和了解的更加透徹。
古人不知道玻璃和瑪瑙的本質是什麼,但是他們肯定摸索出來了兩者的相似點。
他們也不知二氧化矽是什麼,但是他們肯定知道鋁土、鐵土的區別。
陳文哲不同,看過古代的工藝,他就知道為什麼能夠達到理想的燒製效果。
有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底蘊在,陳文哲看的比古人更加透徹。
比如汝瓷以瑪瑙入釉, 不僅降低燒製溫度, 能將窯溫控制在1180—1280度,也制約了胎色的深淡,更重要是這個溫度促進了汝瓷釉的析晶—分相釉的成功。
所謂的析晶,其實是透過控制窯內溫度,促進胎體以及釉中的晶體分子不斷活動,從下向上翻滾,使晶體形狀由“點”開“花”。
此一過程,恰與天然名石肌理的生成規律,如出一轍。
出現這種特徵,會讓釉質的層次感,變得非常豐富多變,而且隨意分佈。
這與天然玉石難分伯仲,這也是汝瓷“似玉非玉,勝似玉”的原因。
綜上所述,瑪瑙入釉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為了得到天青色,第二是降低釉面的玻化程度,第三促進分相——析晶釉的成功也就是增強汝瓷的玉質感。
當然汝瓷天青色的形成, 不僅僅只有瑪瑙入釉這一個原因。
原材料的搭配,燒製工藝, 以及瑪瑙入釉等,每一個環節,都是燒製一件正宗汝瓷必不可少的條件。
“能做出最頂級汝窯瓷的工匠,果然名不虛傳!”
看過了嚴和對於瑪瑙入釉的見解,再看他燒製汝窯瓷器的過程,陳文哲是相當佩服。
古人不懂科學技術,可就是能透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居然就把各種化學變化,各種原材料的配比,研究的明明白白,這其中的難度,肯定不是現代人可以想像的。
當然,陳文哲之所以一看就明白,肯定不是他的功勞,這肯定是建立在現代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達成的。
他能看一看古人的製作工藝,就能學會,肯定是有基礎的,而且這份基礎還十分牢固。
因為他很清楚, 國內從民國開始, 一些有志之士,已經開始對瓷器進行科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