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絞胎瓷小碗,直唇口微斂,外壁口沿下方一圈微束,斜弧壁,深腹,底承淺窄隱圈足,內壁斜削,足心微凸不平。
小碗以深、淺色胎泥相攪合後,拉坯成型,通體呈現幾何紋,如羽如波,細密繁複,富於動感與延展性,裝飾效果極強。
裹足通施透明釉,釉面半木光,足底經刮削後澀胎。
胎體厚,入手沉。
由於高溫下不同色泥收縮率不同,其製成的胎容易開裂,因此成品率低,工藝要求高,但這隻小碗整體品相良好,實在難得。
紋路,更加像是流水紋,而流水紋看的時間長了,也就那樣。
只不過,那深入泥胎之中的流水紋,自然、絕無相同的紋理,這還是讓陳文哲感覺新奇。
他感覺,這件小碗不是唐代的,因為唐代的時候,這樣的工藝水平,他們還達不到。
絞胎陶瓷製作技術,是唐代之時當陽峪獨特的工藝技術之一。
當陽峪的絞胎瓷,最早出現在唐代,那時的絞胎技術尚不成熟,多數絞胎的紋理則以亂紋、回紋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進行絞胎。
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溫黃鼬、綠釉為多見、瓷胎白較差。
到了北宋時期,當陽峪的絞胎技術已十分成熟,絞胎技術有了快速發展,工藝更趨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紋路技術也更加完美,而且表裡如一。
比如眼前的小碗,瓷胎白度就很好,還有流水紋,深入胎內,十分自然,更是表裡如一。
這樣的工藝,唐代達不到。
絞胎是陶瓷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它將形式美,在瓷胎裝飾方面,推向極至。
它利用陶瓷顏色的色彩,透過了作者的精心構思,進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繼成的紋理或圖案,出現的亦真亦幻的藝術感染力,令人賞心悅目。
眼前這隻小碗雖小,也沒有留款,留字,但是,它的工藝卻十分不簡單。
沒有多少猶豫,陳文哲啟動了回溯技能。
只是一看其上浮現的畫面,陳文哲就鬆了口氣,因為他看到有人用這隻小碗在喝茶!
看服飾,應該是宋代的工匠。
接著,他就看到了一座土窯,也叫柴窯,這是使用木材燒製瓷器的土窯口。
很顯然,這是一座專門燒製絞胎瓷的窯口,透過這隻小碗,陳文哲很輕易的就看到,各種絞胎瓷的製作過程。
絞胎器有全絞、半絞及區域性鑲嵌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