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槽清經過數月的風化、陳腐,再經過碾磨粉碎、過篩加水攪拌,或生泥又經反覆數千次的捶打.把泥料中的空氣排除、壓擠粘韌。
這樣的泥,才具有製作高牆僧帽的資格。
高牆僧帽,顧名思義,就是壺口的僧帽比較高,而使用泥片製作這種僧帽,泥片高了,自然就要達到一定的強度。
還有這種茶壺的飛把,也是一個難關,製作的不好,燒成之後,把很容易就斷了,那還算是什麼經典?
其實,在整個燒製高牆僧帽壺的過程之中,陳文哲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燒窯工藝。
因為他很清楚,用底槽清製作的高牆僧帽壺,燒成溫度是1200℃,而不是一般大師認知的1980—2000℃之間。
要是認識不到這一點,燒製溫度太高,那肯定會燒壞,要不然就是出現很多瑕疵!
而只要燒製成功率高,可就能夠節省很多原材料,這些都是可以降低成本的啊。
因為一般人,需要經過反覆燒製、試片,最終才能確定燒成溫度。
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底浪費了多少材料,只有天知道。
一切準備就緒後,還不能直接開始製作。
因為在製作之前,必須要把設計工作做好。
要不然做出來的高牆僧帽,比例肯定不協調,甚至都不能製成一尊完美的茶壺。
僧帽壺的大小、尺寸,以及嘴、把,都需要特別設計。
然後進一步確認帽沿的高低,帽沿跟下面身筒的尺寸比例。
隨後開始製作樣板,相接身筒,然後再製作帽沿。
先後上下相接,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努力,一把僧帽壺總算是完成。
而這一個過程,一般工藝大師研究一個月,都不一定能做成。
往往這麼做完之後,最後燒成後,卻發現只是一把失敗的作品。
也許是自己的技藝還不到那個地步,功底還不夠紮實,也許是燒窯問題,反正困難重重。
陳文哲因為有著完整的傳承,而且還是大師級傳承,他甚至可以在夢中模仿,親自制作幾遍。
有著足夠的經驗,他就可以充分考慮這把壺的尺度把握,比例的調整,形體的連貫,以及上、下、左、右各物件的配置和處理。
十分順利的完成了一尊高牆僧帽,看著它的身形、比例,陳文哲感覺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