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三百五十八章送上門的重器(求訂閱、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五十八章送上門的重器(求訂閱、月票) (2 / 3)

其實在繪畫之上,開臉也是很難的,特別是彩繪,燒製之前和燒製之後,顏色就是完全兩樣。

當然,以現代的青花配方,暈散現象可以避免,但這不是絕對的,技術不行,也難以避免青花暈散現象。

元代的人物青花大罐,為什麼那麼貴?

除了元青花稀少之外,還有一個原因,能夠燒製成功的人物罐,更少,所以,同比之下人物大罐更貴。

只不過,暈散是可以避免的,這可不是普遍現象。

暈散是蘇青料的一大顯著特點?這種認識其實是錯誤的。

客觀講,現實中有這種錯誤認識的藏友不在少數。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元至明早期的青花物件中,暈散現象較為普遍。

為什麼元代和明代早期青花容易暈散?而清代青花不易暈散?

元代和明代早期的青花,其畫面上的線條輪廓不分明,這種現象稱為“暈散”。

由於暈散,所以這一時期很少有五官、眉毛、頭髮很清晰的人物畫。

明代中後期和清代的青花,很少發生暈散,所以人物畫的鬚眉清楚。

所謂“暈散”,用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

現代的研究結果表明,擴散程度主要同色料的配方和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有關。

一般說來,色料中加入較多的助熔劑有利於髮色。

在元代和明代早期,當青花的製作工藝,還不太成熟的時候,必須這樣做才能夠提高成品率。

顯微結構研究的結果表明,這種假設是對的。

顯示元青花暈散區的斷面顯微結構表明,元青花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發育得特別好。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元青花色料中含有較多的鈣,使反應層附近釉的高溫粘度降低,流動性提高,因而有利於色料從著色區向非著色區擴散,造成暈散現象。

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蓬勃生長,也產生同樣的效果。

嘉靖青花的斷面顯微結構圖表明,嘉靖青花反應層上,鈣長石晶體的發育程度,遠不如元青花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