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的預感是正確的。
被他假定為硝酸鈉鉀的東西,確實無法透過加熱再冷卻的方法從氯化鈉中析出,或者說,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不行。——他足足重複了七八遍加熱冷卻的步驟,才勉強將這種東西析出個七七八八。
實驗可以這麼來,實際生產中顯然不行。
別說七八遍了,就是三四遍,都會冗雜繁重得不像話。
暫時放過這份樣本,方天將視線投向最後兩份樣本,而小半刻之後,結論得出,這最後的兩份,和之前的這一份,大同小異。
五個鹽湖,三個有毒,一個不鹹,一個產量低。
這後兩個不需要多考慮,前三個麼……
方天想了想,還是決定把這個問題丟擲去,讓那些一線的操作人員,也就是一輩子甚至是祖祖輩輩都和鹽打交道的鹽工來試一試,儘管他們連氯化鈉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鹽中混雜了哪些雜質。
前世華夏古代,還是宋朝的時候,也是鹽業,那些挖鹽的人,就能把鹽井向地下鑽出一千多米深。哪怕是千年之後,方天知道這個事情,也是瞠目結舌,完全地難以置信的。
尼瑪,一千多米啊,全手工作業。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所以對於所謂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方天向來是不敢小看的。
或許在理論方面他們確實缺乏,但透過天長日久的實際操作,其解決問題的手段,不容小覷。——而一旦在理論方面完善了,那這些人就是大師了。
理論,實際,嗯嗯嗯,這還是陰陽。
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是瘸子。
毛裡球斯帝國曆2380年八月中旬,炎黃城區域。一道由城主釋出的通告,經由炎黃城鹽業商會會長希巖之口,傳遍了轄區的五大鹽湖。
通告內容為:
不限身份,不限來歷。任何能使鹽湖產出的鹽更“乾淨”(不苦、不澀、不五顏六色)的人,都可以得到炎黃城官方的獎賞。
獎賞可以在以下三項中任選其一。
一、金幣。
二、炎黃城積分。
三、炎黃城職業技術學院學習名額。
舉薦者與解決者,獎賞同。
由此,“積分”與“學院”這兩個方天考慮已久的東西,就這般登上了炎黃城的歷史舞臺。然後,整個炎黃城大譁,再然後,無數道資訊,在炎黃城內流轉,或從炎黃城中向外發散。
炎黃城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