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之所以接受帝國方面城主的任命,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他在人家的地盤上攪風攪雨,弄出很大的動靜,現在人家發出招安令,想把他納入體系之中,他就勢答應下來,那是雙方都皆大歡喜。如果到了現在這地步,他依然還保持著一個散修的身份,影響力又越來越大,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很不好說,那是方天所不願意看到的。
二則是出於修行方面的考慮。
在之前的夜間談話中,方天曾對木羅魔法師提到過一個法子:“以綿塞耳,以布掩目,拋下冥想,棄卻感應,三日一食,盡絕世務。”
這其實就是修行的起步。
把一個人從紛繁雜亂的世事中解脫出來,用全部的精力,來面對自己的身心。
這個方法,對應的主旨是“清”和“靜”兩個字。
因為靜,故得以清。
因為清,故得以照見自身本來面目,直面自己的身心。
但是清靜終究只是起步。
修行不可能只落在清靜上。
就如同人不可能永遠保持在嬰兒狀態一樣。雖說“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但是清泉只是令人欣賞的一隅,卻並不是一種理想的全部。
大海才是。
前世時,常在涉名涉利的世事上沉浮,不少人來到仍然保持或大部分保持著原始並落後的國家、地區或部落,常常感嘆:“這裡雖然落後,但是民風卻很淳樸。為什麼我們有著發展,卻失去了這種淳樸呢?”
不少人深深嘆息。
更有甚者,甚至誕生了一種“反文明主義”的傾向。
前世時,方天於此也迷惑著,但是現在,卻已明徹其中之理。
身在濁泉中,看向清泉,便覺是一種美好。但是並沒有看到,濁泉雖濁,卻是開始了探索,開始了演變。開始了走在奔赴向大海的道路上。
其前景之浩大與廣博,淵深與無量,絕不是什麼所謂的清泉可以比擬的。
所以在山的泉水縱然再清,為著前景考慮,還是要出山。
不然最終。終究是要變成失去了任何活力的死水。
群體的社會是如此,個體的人生也是如此。
根植於人生的修行,當然同樣要如此。
甚至都可以說,修行上的“清靜”,只是入手,“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才是起步。
所以《老子》八十一章,後世謂之“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