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不簡單的,拽衣領拖著連人帶衣一起扔到洗衣機,不,進化機裡,加速進化個一百億年,再出來說話。
總之,所謂“造紙”,那基本的過程,也就是這樣了。
不過當然,在這個基本過程的從始至終,從前到後,有種種種種種種種講究。一點不講究,也可以,不過造出來的,只能是最劣最劣的紙。
要想把紙造得好一點,再好一點,再再好一點,再再再好一點……
註定需要一點點地講究起來。
把“造紙”過程的每一步,都講究著。
比如說。最開始的,造紙原材料的選擇。
樹皮嘛,這個大家都知道。
但是,哪種樹皮更好一點?楊樹皮還是柳樹皮?桑樹皮還是梓樹皮?又或者10%楊樹皮+20%柳樹皮+30%桑樹皮+40%梓樹皮的複合?
樹皮外面的黑質要不要去掉?最裡面的白皮要不要去掉?
複合樹皮中。幾種樹皮的黑質是不是要全部去掉?
幾種樹皮組成的複合樹皮中,是不是可以加點草?加點竹葉?加點竹筒?甚至加點竹筍?
等等等等。
這就從簡單到不簡單了,複雜化了。
看,你頭大了吧?
不過卻正是“頭大之中見水平”,“頭大之中見高低”。
不說別的。就這一項,“造紙原材料的選擇”,就可以讓一個造紙的人,研究終生。
原材料選好了,然後,水解。
是採取捶打法還是攪拌法?
是採取自然腐蝕法還是加料腐蝕法?什麼石灰水什麼強酸弱酸統統上……
如此,一步一步,每一步,都是一個無盡廣闊的天地。
單純從理論來講,想要把紙造好。造得很好很好,無近接近“完美”的好,這個人,需要是一個植物學家,一個地質學家,一個材料學家,一個動力學家,一個化學家……
如此這般,近乎無限地“家”下去。
最後,得到這樣的結論。“想要把紙造好,這個人,最好是……”
“最好是創世神!”
因此,這般稍一闡述。就可以知道,在社會生產力極大的大發展之前,比如說前世的中國古代,縱然造紙業再發達,一個鎮都可以有十家百家一千家的造紙作坊,但是。限於生產力狀況,是不可能把造紙的每一個環節,都做到優良地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