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興趣的只有李曄。
對大唐這個國家來說,現在的土地是夠了,但對華夏這個文明來說,土地永遠是多多益善。
現在多走一步,後世就多一分世界主導權。
再說南洋、中亞這些所謂的國家,一向都是各大文明爭奪的物件,華夏不爭,它們就會如同歷史上一般,落入大食法的圈子,或者被西人殖民。
不過,以現在的生產力,想有效管理南洋是不可能的。
從遼北到廣南,從吐蕃到東瀛,大唐基本徵服了視線內的所有土地。
能維持現在的版圖都不容易了,需要極高的統治水平。
其實大唐境內,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開發。
綜合眼下情況,李曄只能封地了。
對大唐對華夏有功勳者,大唐絕不吝惜賞賜。
李曄旋即冊封王師範為訶陵郡王,爪哇之地歸其所有。
未來可依據唐人多寡許其建國。
朝堂上沒有任何反對聲音,他們普遍對南洋不感興趣,甚至對東瀛、昭明、昭宋的興趣也不大。
反倒是勸李曄偃兵息甲的奏表,這幾年漸漸多起來。
李曄一概置之不理。
武力是大唐帝國的基石。
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五代的匹夫安重榮的名言振聾發聵。
晚唐之所以鬧成這個局面,很大原因就是皇帝沒有握住兵權。
失去強大的武力,也許李曄這一代能安然渡過,但下一代呢?
權力憑什麼維繫在老李家手中?
地方上一定會出現挑戰朝廷權威的勢力。
就連朝堂上,也會有人躍躍欲試。
別看現在歸化策順風順水,其實是因為有提著刀子的人在後面壓著。
人一旦吃飽飯,各種事兒就來了。
外部看得見的敵人不可怕,內部看不見的敵人才可怕。
無論李曄的起點多高,衰落是必然的。
比起趙宋的冗兵百萬,大唐的這三十萬禁軍還是養得起的。
再說裁軍出來的利益會落到誰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