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一系列的潰退中,唐軍軍紀未失,沒有出現兵變、騷動之事,可見局面仍在李嗣源的掌控中。
這種傾國大戰,最忌諱的就是自亂陣腳,皇帝自行微操。
《六韜》有云:凡兵之道,莫過乎一,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
即便此戰敗了,唐軍也未必沒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南面有劉知俊,西面有楊師厚,都是李曄手中的王牌。
八剌沙袞還有李存審壓陣。
所以大唐輸的起。
想通這些,李曄不再猶豫,給李嗣源去信一封,以資鼓勵。
“將軍胸中韜略,朕素來知之,諸將若有不服,可軍法從事,朕在玉龍赤傑靜候佳音!”
鹹海南岸,唐軍大營。
李嗣源看完快馬送來的信,饒是平時沉厚寡言、行事恭謹,也不禁為之動容,當日召集諸將,高思繼、高行周、柴再用皆在。
“我本胡人,因逢亂世拔刀而起,三十年轉戰天下,聖人不棄我之卑下,用為國家柱石,我豈能惜身而忘命!敵軍連勝七場,逐私利而忘公戰,士氣已驕,軍心不在,此乃破敵之機!”
高思繼、柴再用面面相覷。
但有皇帝的親筆信,沒人再敢造次了。
旋即,李嗣源高聲道:“諸將聽令!”
帳中之人皆為之一肅。
李嗣源目光掃過諸人,沉聲道:“今日安歇,明日決戰之!本將親引兩萬河東步騎為前鋒,高行周領一萬步騎攻敵之南,高思繼領八千精騎繞攻敵之北,斷其後路!柴再用領三千黑雲長劍都押後,望諸位不計前嫌,以國家大事為重!”
“遵命!”
軍令既下,大營中氣勢為之一變。
往日的頹靡一掃而空。
精銳不愧是精銳。
能征伐到此的,哪一個不是大唐的勇士?
大戰來臨,軍心反而安定下來,很多將士默默的檢查盔甲弩機,擦拭刀矛。
之後,該吃吃該睡睡。
彷彿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募兵制招募的職業軍人優勢便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