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離冊封源經基只過去了一個多月。
東瀛道的礦山在開採中,大唐的各項措施剛剛展開。
王審知的試探有些心急了。
所以引起了徐溫的警覺。
現在是王審知的實力最強,徐溫一時摸不準王審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畢竟王審知在動手前,也沒向平安京稟報,屬於擅自行動。
而倭土的穩定,關乎大唐的利益。
仗一旦打起來,變數太多。
王審知勝,勢力膨脹,得尾張之地,對平安京與畿內道形成三面包夾之勢,就算不敢動手,擠壓大唐利益是肯定的。
若源經基再勝,必鼓舞倭人士氣,弄不好倭人又撲騰起來。
暫時維持當前形勢,最符合大唐利益。
翌日召集五千唐軍,各執旌旗,披重甲,浩浩蕩蕩向尾張挺進。
雖只有五千眾,但陣列森然,盔甲鮮明,人人抖擻,頗有虎狼之氣。
倭人望之而色沮。
王審知也退回伊勢。
唐軍果斷介入,雙方反而都偃旗息鼓了,都派出使者聽候徐溫裁斷。
徐溫只令雙方退兵,搜尋失蹤士卒由唐軍執行。
倭人只能同意。
此時就這麼輕輕的揭過了。
王審知與源經基都選擇息事寧人。
但這僅僅是一個開端,雙方已經成了地緣上競爭對手。
長安。
倭國的暗流湧動不是李曄最關心的。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王審知與源經基再怎麼折騰都是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