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府將軍平良持,又名平良將,乃桓武倭王的四代孫,在倭國素有名望,頗有兵略,不斷兼併東山道大小豪強,並逐漸向富裕的關東平原滲透,屬於最大的地方勢力。
倭國曆史上的源平之戰,正是在源氏、平氏兩個家族之間爆發。
大唐與王審知入侵倭土,倭國面臨滅頂之災。
身為倭國王系的平良持當然要站出來。
地方藩鎮對平良持的呼聲也很高,在強敵面前,倭人難得的團結起來,東拼西湊出一支四萬人的大軍,奔赴長門,欲將唐軍堵在九州地界。
源經基領平安京諸軍三萬人前出攝津,防備王審知。
兩支大軍暫時穩定了本州島的形勢。
不過這種穩定只是表現,唐軍在九州攻城略地,王審知在四國積蓄兵力,等待後方的糧草輜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兩萬天策右軍大多是步卒,只有少量斥候與重騎,戰馬不到一千匹,輜重由山東道運送,加上劉知俊的焦土之策,就糧於敵,對糧食消耗不多。
王審知弄出的十五大軍雖然水分較多,八九萬兵力應該是有了,對後勤壓力極大。
快速攻陷四國之後,不等不靜候福州的糧草。
這個時代倭國,最精華的地區也就平安京所在的京都盆地與關東平原。
倭西基本都是山地,這也導致這些地區比較閉塞和落後。
九州一向是倭國的流放之地,與藤原時平爭權失敗的菅原道真就被流放至九州島大宰府。
冠山山地、中國山地、紀伊山地連綿的山脈成為天然的屏障。
唐軍與王審知在分別奪取九州、四國之後,想要再進,就必須面對地形的壓力。
平良持在長門、周防、安藝憑藉山勢層層建築城池。
源經基也在播磨、攝津、和泉修築防線。
王審知發動了幾次試探性的登陸戰,受地形限制,無法取得突破。
源經基知福建軍精銳,已方虛弱,深溝高壘,當起了縮頭烏龜,居高臨下,以長弓、投石擊敵,絕不野戰,勉強擋住王審知,雙方在白日陷入膠著。
而當福建軍疲憊,源經基選拔精銳武、士,利用地形,趁夜發動突襲。
這算是他們的長項。
黑夜混戰,四方喊聲如雷,不知倭人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