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人口仍被排在了首位。
這麼多年鼓勵生育,人口增長不少,戶部粗略統計約有三千萬左右。
算是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在李曄心中遠遠不夠,也就後世一個城市圈的規模。
人口是文明的載體,主體名族絕對壓倒性的優勢,才是國家繁榮穩定的基礎,然後才能往外輻射,同化異族,而不是被異族同化。
更多的主體族群人口,才能控制更多的土地。
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不過百年,就被當地族群同化。
制約人口增長的首要原因,還是糧食。
帝國的基礎是建立在農業之上。
農業繁榮,百業俱興,人吃飽了肚子,才有力氣提刀上馬砍人,或者作作詩、弄弄書畫,搞些形而上的東西。
雖然有了耕牛與鐵犁,但這時代的畝產只有兩百七十左右,這還是上等良田。
李曄在尚學中設有農學,鼓勵傳播優秀的耕種技術,尋找可替代的主糧。
農學院士子陽濟中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在廣南尋到占城稻,這種水稻高產、早熟、耐旱,適應力極強,播種五十餘日便可收穫,特別適應廣南與廣東的氣候,一年三熟,畝產達到三百五十斤。
雖然比後世畝產千斤少了太多,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不小的成就。
這種水稻在浙東、淮南推行,畝產依然可以達到三百斤。
中下等田地也可收兩百多斤。
關鍵它不擇地,耐旱。
在荊南、南陽的試種也取得了成功。
李曄大喜,當即封陽濟中為農務司少卿,從三品,又把農務司從工部獨立出來,專置屯田,以及皇莊的田地牧場。
陽濟中是天佑十一年的進士,四五年時間就做到了朝中從三品大員,可謂平步青雲,羨煞不少讀書郎。
不過,北方還是主要種植大麥和粟米。
李曄記得後世人常說康乾盛世是番薯的盛世,似乎在明末傳入番薯之後,中土人口才迎來大爆炸。
可惜這時代番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遠在南美大陸,暫時夠不著。
除了吃飽還要有營養,吃不上肉叫什麼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