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強大武力作後盾,雲南人心安定。
有糧食就有了保障。
張承業還因地制宜,大量種植甘蔗,熬製紅糖,賣往成都、長安等地,財源滾滾流入昆州。
幾年的不懈努力,雲南已經大治,比蜀中先一步復甦,可以反哺南中、松維、隴南等地。
即便躲入深山的生蠻,也經不住誘惑,時常出山以獵物換鹽鐵茶布。
時間一長,生蠻也變成了熟蠻,然後在歸化策的引導下,變成歸民。
李禕來到昆州兩年,親眼見到雲南的變化,從殘破的城池,遍地衣衫襤褸的百姓,變成廣廈明堂,城中儼然,商賈、文士隨處可見,跟中土大城一般無二。
“欲定雲南必先安民,民生穩,則蠻人自然歸附。”張承業帶著李禕、馮道等一干人巡視榷場。
最開始榷場設在邊地,後來逐步移到縣城,取得蠻人的信任之後,就移到昆州。
馮道拱手道:“太宗曾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張公治雲南,先治舟,再治水,誠為大唐之典範,我輩之楷模。”
張承業聽了奉承話,面不改色,“此非我一人之功,大唐若不振,雲南亦不存,今雖有小成,但諸位萬不可懈怠,行百里者半九十,陛下之宏圖,是要讓此地永為唐土,此民永為唐民,”
張承業說話的時候,目光掃過李禕。
李禕跟馮道年紀差不多,青澀中帶著超出年齡的沉穩,從不輕易發表意見,一向都跟在張承業身後,默默的看著一切。
畢竟是一位親王,雲南官吏當然不敢真當他不存在。
如今太子被廢的訊息傳遍天下,自然就有人向他靠攏。
從龍之功可平步青雲。
然而李禕似乎對此並無多少興趣,主動疏遠了試圖依附他的人,敬張承業如師,對下屬也平易近人,從來都沒有王爺架子。
久而久之,反而為他贏得了不少人的敬重。
張承業忍不住心中一嘆,可惜此子是庶妃出身,在朝中沒有什麼根基,比不上風頭正勁的李禔。
關鍵張承業也不知皇帝心中是怎麼想的。
“雲南之地,向北可鉗制高原,東可延伸黔中,東南可壓制安南,此地為我大唐之根基,雲南安,則蜀中黔中俱安,晚輩以為,現在應該稍稍擴充兵力,沿瀾滄江、紅河向東南發展,揚我大唐福澤、教化,不可固步自封於洱海、滇池之地。”
李禕難得的發言,令諸人都驚訝起來。